新质生产力的培养:职业教育与四链融合的实践路径

24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职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也能够促进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的紧密对接。通过整合教育资源、产业需求、技术创新以及政策支持等多维度要素,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与产业融合模式——即所谓的"四链融合"。本文将深入探讨在"四链融合"视角下,职业教育如何通过创新实践路径,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内容图片



一、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布局教育链,增强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适应性


新质生产力是在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形成的生产力,代表传统生产力的“质变”与“跃升”,是推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现实生产力。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其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围绕产业链和创新链,增强职业教育服务新质生产力的适应性,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它要求职业教育能够适应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培养能够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第一,精准对接新质生产力的产业链需求,以创新链重塑教育链。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教育系统必须能够迅速适应产业变革和技术进步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为此,教育部门需要依据产业发展的趋势和创新的需求,重新设定教育目标并调整课程内容,以确保教育所提供的知识与技能与产业链的需求紧密对接。首先,职业教育要紧跟科技创新步伐,将科技创新的成果、工艺、流程融入职业教育教学各个环节。教育链和创新链的融合需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校企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向产业转化,推动职业教育满足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其次,面对技术革命催生的教育新形态,构建新型学习场景和创新学习生态体系。大数据、人工智能、VR/MR(虚拟现实/混合现实)等技术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时空场景,数字化、网络化重新定义了课程、课室和校园,构筑了线上线下、现实与虚拟、物理空间和数字空间融合互动的学习体系,重塑了数字化、智能化的学校新形态。最后,在新的时空维度下,以真实的创新需求为导向设置学习目标,围绕课程模块构建开放共享的多元课程供给机制,完善在线课程的建设、评价机制以及跨校际的学分互认、学习评价机制,构筑开放共享的在线课程体系。


第二,瞄准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主阵地,切实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阵地是产业。产业不仅是技术和产品的实现场所,也是创新活动和市场应用的直接体现。产教融合和科教融汇在逻辑上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共同的目标是提升教育对产业发展的前瞻性和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创新动力。首先,职业院校应积极参与创建覆盖县域的产教综合体、市域范围内的产教联合体以及行业内的产教共同体,不断推进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其次,政府应加快完善相关制度,明确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和主体地位,高职院校、企业和行业组织等各方主体同向同行,共同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再次,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产教融合共同体长效运作机制,涵盖科研创新、协同育人以及利益分配等方面,完善产教融合共同体的组织架构和治理体系,促进各方主体间的有效合作和沟通,以保障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长期稳定运作与发展。最后,职业院校应主动融入产业创新体系,与行业企业共建产教融合园、科技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科技政策咨询、技术咨询与改造、产品开发设计等服务,精准针对企业和社会发展的重点、难点和痛点,主动融入产业链创新链,在服务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有力支撑作用。


内容图片



二、以创新链引领教育链,加强职业教育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标导向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新产业为主导,以产业升级为方向,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提升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应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的核心引擎,聚焦新质生产力数智化发展趋势,以提升竞争力为目标,助力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


第一,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创新驱动的核心引擎,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新质生产力的提出,强调了创新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要求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高素质创新人才。首先,职业教育应将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教育理念,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校园文化体系,形成支持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放在首位。其次,根据新质生产力的特点和需求,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开设新兴技术领域的课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通过虚拟现实、全息影像、数字人等数字技术的赋能,探索数字技术和创新教育深度融合,提升数字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此外,激励师生参与创新项目和科技竞赛,建立创业课程全覆盖的课程体系,打造专创融合的创业孵化平台,完善政策支持,聚集创新要素资源,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第二,聚焦新质生产力数智化发展趋势,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AR/VR等新兴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与应用,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数字转型和智能升级,是构建未来教育体系的关键举措。首先,紧跟数智化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构建对接产业需求的数智化课程体系,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以保持与产业需求同步,在课程内容中加入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挖掘和数字分析等内容,提升数字素养和数字创新技能。其次,推动数智化跨学科融合,如信息技术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结合,形成跨学科的综合课程体系。最后,进一步推广和应用职业教育数字教学资源,实现数字资源的全周期管理,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广泛共享。积极采用智慧教学,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智慧教育平台等资源,培养信息素养和数字化职业技能,成为适应数字化工作环境的终身学习者。


内容图片



三、优化教育链部署人才链,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多样化需求


随着科技革命的加速发展,新业态、新岗位、新需求不断涌现,教育链条的人才供给结构面临新的挑战,职业教育发展要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


第一,围绕新质生产力对人才链发展的要求,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不高,难以吸引到优秀的生源。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资源配置上存在差异,限制了职业教育的发展潜力。职业教育的评价体系和升学途径相对单一,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互通性不强,限制了学生的多样化成长路径。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未来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首先,应加快发展职业本科教育,积极探索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比起中西部地区的普通本科院校,优质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科研能力毫不逊色,近年来专升本的报考热度也逐年上升。加大职业本科层次的发展力度是社会各界的殷切期望,也是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次,根据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培养规律,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进阶体系,统筹协调中高职和本科课程专业教学标准,解决不同层级职业教育间“专业断层”的问题,加大中高职与本科的课程衔接机制、学分互换机制的探索,促进普职融通、职本融通。


第二,紧扣新质生产力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发展要求,不断提升关键办学能力。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新质生产力的不断演进,对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提出更高的标准,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此外,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同样不可或缺,特别是在工程技术领域展现出卓越专业技能的工程师,以及在技术操作层面具有精湛技艺的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职业教育提升关键办学能力。首先,应加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建设,紧密结合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充分考虑跨学科整合,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多维知识结构的要求。其次,教育体系应强化实践教学,积极推动与产业界的深度融合。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协作,学生有机会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与新技术,进而显著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技术开发活动,有效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发能力。再次,职业教育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全球化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具有国际性特征,因此,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尤为重要。通过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学术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接触到国际前沿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动态,为其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劳动者打下坚实基础。最后,职业教育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应当结合区域发展的特色明确自身的办学特色,精准定位其在区域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强化顶层设计,打造与城市发展紧密结合、共同创新的合作机制,从而使城市与高校能够在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中实现共同繁荣和进步。


内容图片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众师云社区。

发布于:2024年08月02日 08:54:4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