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是特等奖!第五届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汇报稿来了!
第六届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中,为了便于大家更好地备赛,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第五届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特等奖作品的汇报视频《音乐鉴赏》的汇报稿,结合汇报稿来观看视频,不仅能学到更多汇报技能,也能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学习效果更佳哦!

尊敬的评审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汇报的题目是《音乐鉴赏》“三环联动”混合式教学创新设计,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汇报:
第一,课程发展历程。音乐鉴赏为教育部正式列入的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公共艺术课程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在教育部办公厅、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于2019年、2020年和2022年多次发文,加大公共艺术课程建设力度,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新局面。
我校于2019年印发的关于加强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中要求,学生修满公共艺术课程两学分
方能毕业,课程负责人自2005年开展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经过团队的不懈努力,音乐鉴赏已成为我校品牌课程。本课程共32学时,面向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每年选课人数约1,500人,自建课程上线学银在线、省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2010年,音乐鉴赏入选新华网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022年,音乐鉴赏上线学习强国,曾荣获“高校在线开放课程联盟联席会”慕课十年典型案例、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二等奖、全国高校美育改革优秀案例二等奖、省社区优秀课程资源。依托课程建设,获批省级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音乐鉴赏是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的艺术性和文化背景,培养学生的审美和人文修养。
二、课程教学痛点。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团队发现存在以下痛点:
痛点1,美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性有待系统化,育人导向不够鲜明。痛点2,艺术实践活动缺失,育人成效有待进一步提高。痛点3,学生需求与教学目标不和谐,育人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针对以上痛点,课程团队从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考评方法进行改革创新。第一,更新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兴趣和发展出发,运用三环联动的教学模式,以素质教育和本体教育为理论,以审美教育为核心,使学生真正走进音乐、感悟音乐和理解音乐。二,升级立体化新课程体系。重塑教学内容,突出经典传承,帮助学生理解、接纳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帮助学生理解多元文化。
二,强调教学方法,拓展学习兴趣。课程采用问题驱动、唱响经典等教学方法,拓展学生兴趣,开展多元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构建美育思政大格局矩阵,形成九大思政主题案例库,形成美育与思政同向、同行、同频共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三,实施三环联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前第一环,通过问卷、任务单、课堂前测等,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准定位课堂教学方案。课中第二环,利用智慧教室学习通平台,将学习内容与实践环节的听、练、唱融合,将线下环节转化为线上数据,使学习内容可视化,教学效果可测、可评、可信,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难点。课后第三环,学生线下参与音乐活动,线上总结感悟并完成自测题目,形成学习闭环。
第四,构建全过程能力化多层次的考评方法,通过过程性考核、实践项目考核、结课成果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并且通过评选优秀个人和最佳团队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第四,课堂教学展示。下面,我们以第三章第一节中国民歌为例,展示混合式教学。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民歌的艺术特点,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民间音乐的情感及审美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能够借助一定的音乐审美标准及鉴赏方法,独立地开展音乐审美活动。
教学过程:课前联动第一环,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民歌的喜爱程度,发布教学任务单,并且要求同学们根据中国地图了解中国民歌的分布情况。根据同学们的线上反馈,及时地调整教学方案。
课中联动第二环,播放航天员王亚平在空间站弹奏茉莉花的视频,激发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求知欲。在线上平台,我们共发布了三次歌曲听辨,第一次对汉族民歌的体裁听辨,帮助学生打开耳朵进行纯听觉的感受。第二次对内蒙古的长调与短调进行比较听辨,帮助学生建立声音的连接属性。在课程的最后呢,我们发布了第三次歌曲听辨,检验课堂的学习成效。
在作品赏析环节,通过播放百年前演唱号子的劳动场景,和现代舞台版的《盐场号子》,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对比,启发同学们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的艺术形象,并且启发同学在当今我们如何进行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鉴赏新疆民歌时,引导同学们通过演唱、主题讨论、音乐分析等环节,感受旋律美、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师在讲解中国民歌在意大利作曲家 普契尼 歌剧《图兰朵》中的应用时,帮助学生理解中西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扩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在实践环节,首先播放线上其他班级提交的优秀作业,随后教师演唱示范,分析曲调特点,最后线上布置小组演唱任务,根据各小组完成情况进行生生互评和教师评分。
在维吾尔族民歌唱响经典中,由学生来担任导演,带领同学们进行节奏训练视谱演唱,各小组配合练习,最后完整地表演作品。教师在学生的排练过程中,引导大家思考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启发大家珍惜美好时光,努力争当新时代的好青年。在课程的最后,引用线上大数据,对100年200首民歌歌词进行分析,通过高频词汇直观地展示中国民歌的情感表达,从个人情感引申到国家情怀,激发同学们爱国主义精神和树立自强自信的民族意识。
课后联动第三环,布置实践演唱、研究型报告,然后现场观摩等各项任务,通过课后的同学们反馈,为今后调整教学提供思路。课后反思,通过三环联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认知能力,我们实现了从知识到实践到感悟三层教学的深度融合,同学们反映,对音乐文化有了更深的兴趣,我们敢出声唱歌了。
第五,教学实践成效。1.育人导向更加鲜明。课程思政有机融入美育课堂教学,推动课程提质增效,学生每年参加志愿者服务、艺术实践、科技创新等300余项。第2,育人成效更加显著。改革后的优秀率比之前高出了25个百分点。第3,育人体系更加完备,改革后由学生督导,同行三方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得分99.27分,提高了8.59分。第4,课程辐射效应强。课程覆盖132所学校,被引用次数417次,引用单位217个,引用教师288位,开设班级870个,参与学生27,000余人次。
今后我们课程团队将逐步健全数字化教学平台,提升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育人的成效,使学生成为有内涵、讲品味、能创造的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大学生,谢谢,我的汇报完毕,请各位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