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专业认证与微证书相结合的职业教育体系
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工业和信息化时代,现场工程师的角色日益重要,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技术需求和工作环境。为了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现场工程师,职业教育体系亟需创新和改革。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专业认证和微证书相结合的方式,构建一个分层、分级、分块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以满足不同层次和领域的专业人才培养需求。
一、基于专业认证+微证书的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实践路径
(一)分层分类推进面向现场工程师培养的职业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建设
1.对照现有标准分层分类建设。
根据“专项培养计划”,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揽子工程,而是要分领域规划、分区域布局、分批次实施。由于专业认证在我国普通高等教育工科类专业已实施多年,具有相应的经验,可参照当前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认证标准,对照教育部发布的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以及当前重点领域各类专业的高级工程师、中级工程师、初级工程师的职业资格标准,沿着本科层次职业院校到专科层次职业院校再到中等职业院校自上而下设计专业认证体系,由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专业逐步向其他重点领域专业拓展建设专业认证标准。
2.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分层分类实施。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准则,专业认证标准只有融入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得以有效实施。“专项培养计划”强调“支持通过中高职贯通培养、专升本等形式提升教育层次、接续培养”。要面向中专本贯通培养,校企共同制订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将专业认证标准贯穿到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使得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方案有标可依、依标贯通、依标实施、依标考核、依标评价。与此同时,为强化专业认证标准的贯通落地,可将专业认证标准与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相整合,形成教学诊改支持的专业认证实践框架,并将专业认证标准实施情况纳入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规定内容,成为职业院校的自觉行动与常态任务。
(二)分级分块推进面向现场工程师培养的微证书课程及资源建设
面向现场工程师培养,应基于微证书分级分块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1.立足现代学徒制,构建现场工程师培养分级分块微证书课程。
“专项培养计划”强调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以中国特色学徒制为主要形式,而学徒制的关键有三:一是培养主体的双元特征,即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培养;二是学习者的双重身份,既是在校学生也是在岗学徒;三是培养过程的融合性,即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应立足现场工程师所在专业学徒岗位及其技能传承与习得规律,整合学校课程与企业培训课程。校企联合设立面向初级、中级、高级可组合可进阶的现场工程师模块化课程,制定课程标准与学分规则,形成不同课程组合方案及其定级标准;根据不同学生或学徒兴趣,选择不同的课程组合方案开展教学,课程组合学分达到相应的定级标准即授予相应级别的微证书。从初级到高级的微证书进阶,既是学习发展与能力提升的见证,也是学徒出师的依据。
2.基于分级分块微证书课程,开发配套教学资源。
微证书是一种开放认证,不仅要满足在校学生的在校学习需要,也需满足在岗学徒的学习实践需要,以及在职员工的学习培训需要。丰富的课程配套教学资源,是满足多元主体多样化学习需求的重要支撑。应开发面向初级、中级、高级现场工程师模块化课程的配套教材、学习手册以及数字化资源,建立相应的学习网站与认证系统,形成线上线下混合式微证书认证模式。在此基础上,推进开放认证学习,构建适应在学在岗在职的个性化精准教学模式。在校学生、在岗学徒、在职员工均能按需学习,以课取分,依分进阶,依阶取证,真正实现课证融通。
(三)对应对等推进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专微融通培养体系
1.以中专本对应初、中、高,形成专微融通对应关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相衔接,这意味着专业认证的中专本贯通,其同类专业课程必须体现难度递增和能力进阶。将微证书贯穿到中、专、本相应的课程之中,同一类课程在中、专、本三个阶段,可分别对应初级微证书、中级微证书与高级微证书,以微证书贯通不同层次、同类课程的发展与进阶。据此,某一专业认证在教学层面体现系列课程的微证书学习。微证书既是教学行动,也是专业认证举措,还是同一课程不同学历层次的能力等级区分。
2.将微证书纳入专业认证毕业条件中,形成专微融通培养体系。
毕业条件是专业认证的重要标准,学生通过专业学习,最终在毕业时能够达到什么样的能力决定了其适应什么样的岗位。无论是《华盛顿协议》还是《悉尼协议》,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协议均规定了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将微证书纳入面向现场工程师培养的职业教育专业认证毕业条件,毕业生根据所在专业课程设置情况,毕业时必须获得相应数量的微证书,即专业认证保障形成合格的毕业证,合格的毕业证依赖多个微证书,由此形成专微融通的培养体系。
二、基于专业认证+微证书的职业教育现场工程师培养保障机制
(一)立足两级认证,建立现场工程师能力与资历框架
一方面,应以学科建设为抓手,立足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推进工程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学科融合,建立职业工程教育二级学科,推进现场工程师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并结合我国产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现状,探索研制现场工程师核心素养与通用能力,不断迭代升级形成现场工程师基本能力框架,在此基础上分级分专业制定相应的专业认证标准与课程的微证书标准。另一方面,以专微融通为基础,整合1+X证书制度,构建现场工程师资历框架。1+X证书制度主要是促进学生获得与专业相关、与毕业证书并列的其他技能等级证书,1与X属于并列而非等价关系。但是,实践中1是1、X是X,容易陷入“两张皮”的窘境。将现场工程师相关专业认证与微证书整合并入1+X证书,将1组微证书纳入专业认证,成为授予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同时可选Y组微证书,有利于构建面向企业岗位、不同等级的现场工程师资历框架。
(二)立足中国特色学徒制,构建面向现场工程师培养“双师型”教师标准
首先,立足中国特色学徒制,面向学徒培养,从中、专、本三层职业教育体系出发,依据最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的专业种类,分层分类制定初、中、高三级“双师型”教师标准。之所以依据专业种类分类,是因为同一专业种类,大多数教师可以跨专业授课。其次,依据三级“双师型”教师标准,推进“双师型”教师注册认证。现场工程师培养的专业教师,必须通过“双师型”教师注册认证。同时,将“双师型”教师认证作为相应的微证书课程的授课准入条件,“双师型”教师认证等级、数量纳入相应的专业认证标准,促进“双师型”教师标准在专业建设与课程教学中落地。需要注意的是,校企联合实施现场工程师学徒培养中,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教师需通力合作形成“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其“双师型”教师标准不应只关注理论知识、实践技能等专业素养,也要关注沟通能力、团队意识等职业素养。
(三)立足产教融合共同体,组建现场工程师培养认证组织
作为一种产教融合新型组织形态,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能够高度汇聚产教资源、促进产教高效对接,在现场工程师培养认证中可以发挥重要的组织协调作用。一是基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成立面向现场工程师培养的职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系统组织各级各类专业认证与微证书建设;二是基于职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开发认证指南,规范认证程序,遴选认证案例,进而加大与世界技能组织的沟通与协作,促进认证的推广应用、国际交流与持续改进,形成中国特色的现场工程师培养与职业工程教育认证品牌;三是基于认证组织建设,建立专业认证与微证书数据库,收集、整理、分析和发布认证数据,为认证决策提供依据,同时强化认证监督与质量监控,确保认证结果的有效性和可信度。
以上就是本文分享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