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视域下高职院校学风建设路径的实施
在高职院校深入推进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在于构建一个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核心的育人体系。这不仅要求我们在学风建设中融入“五育并举”的理念,而且要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不断优化和创新学风,形成一种新的教育生态。这一过程需要持续的教育创新和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以实现教育目标与学风建设的有机融合。
1.系统化设计,构建全景作战学风建设网格体系
高职院校应以学风建设为主体,建立全员参与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坚持“领导—管理人员—辅导员—导师”四位一体,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协同推进学风建设高质量发展。
一是协同制定“五育并举”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应将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有机融合,将分散的第二课堂活动整合成系统的项目化课程,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体制机制、师资配备、物资保障等,绘好一张人才培养蓝图。
二是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对高职院校学生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有限的,大多数时间还是集中在专业课学习上,因此专业课教师在教好书的同时也要育好人,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从而发挥学风建设的育人功能。
三是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领导从顶层设计上系统搭建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和体系;管理人员立足专业和岗位优势,做好选课、考试、学分认定、学业预警等服务工作;辅导员运用主题教育、谈心谈话等方式做好思想引导和行为指导;导师则从专业先导、职业向导等角度做好学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统筹规划、分工明确,真正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课程化推进,实现五育导向核心素养学习重构
高职院校以课程方式推进、塑造学生品质,应在课程设计上多线并进、相互融通、凸显特色,形成鲜明的特色课程体系,促进育人模式的转变,使学生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一是融通第一课堂、第二课堂。高职院校应发挥好第一课堂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和主阵地的作用,打造思政“金”课,还要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开展学分认定,着眼学生基本素养(德育)、创新精神(智育)、技术技能(劳育)、特长发挥(体育、美育)、个性彰显(美育)等多元发展。
二是分层分类引导,推动学风建设模块化。高职院校应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课程模块,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高职院校可以针对大一学生,依托入学教育、职业认知和职业体验,开展适应教育,引导其做好学业规划和职业规划,明确学习目标和毕业去向;针对大二学生,依托创新创业比赛和专业技能竞赛,以赛促学,促使其强化技能,培育创新精神;针对大三毕业生,开展求职技能专题教育,提升其综合素养,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3.项目化实施,创设工学一体学风建设特色品牌
高职院校要贴近学生专业实际,设计多元丰富的学风建设载体,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德育方面,开展家国情怀主题教育、主题征文,以时代思想武装智慧思维;智育方面,以赛促学、学赛结合,通过组织晒学习笔记、谈学习感悟、练代码速度、装电线电路等活动,实现朋辈学习的相互促进,提升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体育方面,定期组织体育竞技和赛事项目,使学生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培育坚强的意志和拼搏精神;美育方面,丰富美育载体,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劳育方面,结合专业开发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促进学用结合。例如,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身边的榜样”学习实践、政治素养与道德养成实践、积极心理品质训练营、职业规划与就业实践、“互联网+”创新创业实践等,使学生在劳动教育实践中激发对专业学习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4.规范化考评,形成多元立体学风建设评价模式
对学风好与坏的评价,目前还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但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五育的育人成效建立基于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估体系,以学生综合评价为突破口,联动奖励和资助机制,形成贯穿全过程的多元立体评价模式,对学风建设效果进行反馈,实现“评估—反馈—改进”的良性循环,持续推进优良学风建设。
(1)评价内容综合化
评价内容应兼顾认知、技能、情感等方面,包括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实践操作能力、学习态度和基本职业素养等,体现对综合素养的评价;将五育发展成果充分融入测评体系中,构建“五维”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使评价结果能够完整真实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情况。
(2)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应从以班主任和辅导员为主,转变为教师评学、学生互评、学校评价、企业全面参评的多方评价机制,把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作为院校教学评价的重要依据,基于多方评价主体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学风评价体系。
(3)评价过程动态化
高职院校应建立长期参与、实时更新的评价机制,公示评价结果,畅通评价反馈渠道,并根据学生学习满意度反馈,任课教师及时改进自身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众师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