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职业教育的隐喻革新与实践挑战
随着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这一制度不仅为职业教育领域带来了创新的活力,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1+X证书制度的提出,旨在通过开放与融通的理念,推动职业教育的多元化发展,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功利化的心态和行为逐渐浮现,这不仅对制度的深入实施构成了威胁,也对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新的考验。本文将探讨1+X证书制度的内涵与隐喻,分析当前面临的功利化问题,并寻求突破口,以期为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一、开放与融通:1+X证书制度的符号隐喻
1+X证书制度的提出有其全面而长远的考量,深入理解和把握其内涵指向,尤其是“X”和“+”所强化的隐喻,是合理行动的前提。“X”即“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符号表征。一方面,“若干”作为一种去规约化的表达,对证书的数量、职业方向和能力层级均不设限,且容纳多种组合的可能性。其意义不是让学生多取得几张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而是对职业边界消融的新时代人才培养新要求的主动适应。与以往“制度化”的制度不同,它不具有资格证书的“门槛”作用,也不是毕业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实行社会化认定,面向社会招募培训评价组织,其开发和标准的制定注重社会反馈,融入流动的市场要素。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院校内试点推广,是职业教育内部人才评价体系向社会开放的过程,也是从职业教育外部向内部输送标准的过程。其目的不是要让职业教育市场化,而是促使学校职业教育在具备正规学历教育的统整性和规范性的同时,有面向市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针对性和灵活性。
“+”即“1”与“X”间的逻辑关系,代表着学习领域的延伸和证书体系的融通。一方面,“1+X”不是知识与技能的线性“叠加”,而是在完成学历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延伸”对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习,即在与当前教育内容无断点贯通的基础上,实现知识技能定点强化、课程内容纵向深化、专业之间横向跨越。另一方面,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不是两个并行的证书体系,而是相互衔接融通的关系,包括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的对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内容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的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体现的学习成果的互通。力图通过学习过程的复合、学习成果的转换,培养新时代所需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功利透视:对制度的误读与育人初衷的偏离
由于对制度理念存在字面化、片面化的理解,加之“走捷径”“跟热潮”“搞形式”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功利化现象在1+X证书制度实施初期已隐隐显现,且随着实践的深入有愈演愈烈的可能。
(一)目标功利:就证论证的线性逻辑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此自然而然会得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多多益善的结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虽与市场中流行的社会化证书不同,且没有强制性的约束条件,但因具有制度影响力且与就业直接相关,“考证热”的掀起仍在所难免。对于证书数量的追求本无可厚非,“热度”本身亦不构成困扰,问题在于就证论证的线性逻辑容易导致视域的狭窄和决策的失衡——因过分看重证书获取的结果而忽略能力提升的初衷和过程,使“技多不压身”演变成“证多不压身”;因追逐“X”的热度而冷落“1”,削减和压缩人文、社科类等与考证相关度不大的课程。从1+X证书制度的出发点来看,鼓励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绝不是降低对学历证书的要求,“试点工作要进一步发挥好学历证书作用,夯实学生可持续发展基础”“拓展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其初衷是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以练就更全面、扎实的本领,实现高质量就业和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可以说,就证论证的目标功利很大程度上源于对1+X证书制度的狭隘解读和追逐热点的惯性。从更内隐的层面来看,这种线性逻辑所影响的不仅仅是院校教育的决策倾向,还将导致学生的盲从——将学习和努力的方向倾注于获得时下社会认可的标志性资源,没有根据自身的能力、个性、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自主选择证书类别,“一把抓”的证书最终在就业中能否发挥实质性作用亦不得而知。
(二)过程功利:为考而考的市场操作
当前,对培训评价组织实行社会化招募,在采取竞争和退出的市场化运作机制的同时,强化了公开、公平、有序的原则,将争夺利益最大化的恶性竞争防患于未然,但各利益主体仍存在异化的可能。宏观层面的制度可以规范“滥发证”“多收费”等乱象,却很难堵住“快餐化培训”“应试化教学”的漏洞。以往教考分离的出国类语言测试项目等尚且构成前车之鉴,如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自培自考机制更是给“为考而考”的应试操作提供了近水楼台的条件。这种表面以追求“考试通过”效率为目标的看似经济理性的“捷径”,其背后承载的是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风险。类似倾向不仅出现于市场主体,还出现在职业教育内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在无形中成为新的应试指挥棒,驱动着培训评价组织的行为,对试点院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亦具有导向性。从已开发的证书来看,考核的形式大同小异、有章可循,一些试点院校通过“集中教学”等方式帮助学生快速熟悉证书考试内容,并以证书速成为起点将这种教学方式蔓延到整个教育过程。若不及时勒马,学生对于知识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将成为常态,个性化的湮没和千人一面现象也在所难免。
(三)策略功利:一证一课的分解向度
对于院校而言,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提出并不是要求在已有的专业教学之外再设计一套培训课程体系,而是要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岗位需求衔接融合到日常的课程教学之中,模块化的培训只作为适当补充。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衔接融合,其难度不容小觑。无论是将“X”完全融合到“1”中,还是“X”与“1”的部分对接融合,都需要系统规划、设计、重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将学历课程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包含的学习成果单元进行比对,具体分析两者的关键接点和融合面,有针对性地置换、强化、补充、拓展原有课程内容。相较于把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规定的知识、技能、能力要求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将两者机械叠加更容易操作。然而其暗含的潜台词是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两个独立的体系,这种“分解”向度与1+X证书制度强化的“融合”隐喻背道而驰,最终将导致学生超负荷学习。鉴于当前的课程组织仍聚焦于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对现实工作的需求、问题和能力关注不够,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1+X证书制度的提出实质是对课程改革的倒逼,是对以往课程内容组织方式的修正,引导在关注知识系统性的同时注重行动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产生方式和对职业行动能力的整体构建。
(四)评价功利:时效至上的选择偏好
1+X证书制度将体现个体系统学习历程与综合素养的学历证书和体现对企业与职业岗位的适应本领、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能力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将学校和社会认可的通用性评价与不同行业企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特殊性评价相结合,其实施不仅将倒逼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还将推动技术技能人才评价模式的改革。颇为尴尬的是,当前正处于国家资历框架和学分银行的建设尚待完善、职前职后一体化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的过渡时期,学习成果间的相互认证与转换并未畅通,本质上仍是采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区别只是在过往的基础上强化了技能标准的重要性,个性化的特点以及难以量化的品质依旧无法体现,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自由学习也暂且只是空中楼阁。同时,随着实践的推进,那些在人才市场通行性强、认可度广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含金量更高,能否获得这些证书成为新的评价标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虽并不具有强制性,但在制度的影响力之下仍具有规训的权威,教育主体和教育对象受狭隘实用主义倾向影响会选择“哪个好考考哪个”“哪个好用考哪个”。这种外控的、狭窄的功利行为将教育行动引向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对立面的同时,也给市场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还需了解更多,请参考众师云教师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