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数字化转型引领高职教学新样态

34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高职教育与数字技术的融合带来了教学关系、教学场景、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多重变革,促使高职教学样态发生根本性变化,具体表征如下:


内容图片



一、教学关系:教师与学生的最佳契合


在传统的教学关系中,“同一时空场域中的教与学之间容易出现简单的二元分隔,从‘教师主导’到‘学生中心’,都或多或少表现出‘中心化’的痕迹”。数字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正在悄然改变着这种“中心化”的教学关系。首先,多元主体的存在营造出“去中心化”的教学关系。在智能技术接入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除了教师和学生两个传统教学主体外,以Chat GPT为代表的AI教师进入日常教学与实训环节,教学主体从“师—生”二元结构拓展为“师—机—生”三元结构,教学关系从“中心化”的单向教学关系走向“去中心化”的人技共生关系。其次,新型教学关系中师生素养的转型发展。数字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引发学习革命和教学革命,数字素养与技能的提升是对师生双方核心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凝聚数字化共识、增强数字伦理意识、提升数字技能成为数智时代高职教育新质技能人才的必备素养。


内容图片



二、教学场景:虚拟与现实的深度融合


运用数字技术构建虚实深度融合的教学场景,实现教学和管理的数字化、现代化,提高教学效益和管理效率。首先,构建虚实融合的教学场景。借助5G、VR和AR、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教学场景进行整合和优化,形成多点共联、虚实融合的教学场景,让学生在“拟态环境”中开展学习,切实增强学生学习的临场感、体验感和沉浸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其次,提升教学场景的学习效果。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形成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行为综合、全面、精准的“教学画像”,常态化开展教学过程性评价,增强学生良好学习体验,推动学生学业进步。



三、教学内容:建设与应用的有机结合


数字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推动教学内容从人工创造转向智能生成,满足学生泛在化和个性化学习需求。首先,教学内容的建设转向数字化。依托课程教学云平台,校企双方以典型工作任务为重点进行数字化建设,“将原本固定的、以教学大纲为标准的结构化课程内容场景化,为学习者提供交互式、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将传统“教材”变为线上“学材”。其次,教学内容的应用转向智能化。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学情诊断分析与适配性学习任务推送,进而支持教师以数据驱动的大规模因材施教支撑学生基于知识图谱的自适应学习。


内容图片



四、教学模式:线上与线下的一体化耦合


数字技术的加速迭代,使得高职教学进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长期共存的新发展阶段,线上线下融合教学(Online Merge Offline,OMO)应运而生。OMO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中心”,通过智能技术手段打通线上和线下、虚拟和现实学习场景中各种数据,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场景生态。线上与线下教学的一体化耦合,促使传统教学模式在理念和实践方面做出创新性改变。在理念上,高职教学遵循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OBE)教育理念,坚持“学生中心”的教改思路,开展“产出导向”的教学设计,推行项目式、情境式、模块化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师多样化“教”与学生个性化“学”的有效统一。在实践中,借助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等教学场景应用,运用“云课程+智能技术+虚拟现实”组合式的新型教学手段,实施基于“工学交替”“双工作室”“双导师制”的开放式、共享式、沉浸式实践教学模式,将岗位场景转化为教学场景,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机融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相支持。



五、教学评价:数据与证据的科学整合


数字技术与教学的结合,全过程、全周期监测产生的数据和证据为教学评价提供了新思路,教学数字化转型提高了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专业性。传统教学评价往往局限于结果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可将教学主体及其教学活动的基础数据呈现在综合评价系统中,形成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教学互动的“全景画像”,作为教学评价最精准的样本和最真实的佐证,实现对教与学活动情况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式评价,彰显过程性评价的增值效应,促进教学质量整体提升。


内容图片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众师云社区。

发布于:2024年07月09日 16:10:5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