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革新: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三大策略
课堂改革正在成为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核心动力。要达成这一目标,不仅需要教师的聪明才智和创新思维,更要求教师深入地探索和理解教学模式、合作策略和教学内容。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通过三大关键策略——转变教学模式、深化合作策略和挖掘教学内容——来共同推动课堂的变革。这些策略将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促进他们实现深度学习。
(一)转变教学模式,重视思维培养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强调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和创新。调研显示,混合式教学模式下,线上与线下教学往往相互割裂,“混合”停留于表面,属于“形式上混合”。据此,需要将“混合式教学模式”转向“融合式教学模式”,充分发挥线上线下两种优势,实现“实质上融合”,线上教学实现“浅层学习”,线下教学促进“深度学习”。要促进深度学习,必须加强线上线下融合式教学设计(如表1所示)。需强调的是,教学设计如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笔者经过多年教学实践,认为教师需要将“教学设计”的重心转向帮助学生做好“学习设计”,具体包括:从关注“教学目标”转向关注“学习目标”,唯有让学生心中有目标才能激发学习动力;从关注教师“如何教”转向关注学生“如何学”,唯有让学生自己下功夫学才能提升学习能力;从关注“教学过程”转向关注“学习过程”,唯有学习过程的层层推进才能触发深度学习的发生;从关注“教学评价”转向关注“学习评价”,唯有学习评价的真实才能反映真正的学习成果。
1.课前设计
课前设计的步骤是: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设置分层教学目标(匹配学习目标,根据学生学习过程适时调整),将教学内容进行知识分类,进而形成线上线下两类教学资源。线上学习具有学习孤立、知识零碎问题,因此安排课前线上资源应从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出发,设置适合浅层学习的知识类型,例如知识背景、概念理解、初步应用等内容。特别是视频资源,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多采用问题启发、任务驱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配有与视频资源对应的测试题目,检测课前自主学习效果。线下教学资源对接线上资源,进一步深化知识技能,针对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行深度分析,利于线下课堂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
2.课中设计
课中设计的步骤是:衔接课前线上知识技能的内容引入线下教学重难点,针对线上学习的问题进行释疑,对教学重难点设置探究活动,最后发布课中小练习并根据测评结果深度评价。需要强调的是,课中环节教师不讲授学生通过课前线上学习可以解决的知识技能点,避免学生形成学业依赖。课中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关键环节,探究活动的设置非常关键。探究活动需要厘清活动线索,在线索的关键点设置问题情景和明确递进任务,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活动以小组形式开展,小组成员形成互补(重点是学习基础与能力互补)式学习团队,参与情景式案例分析与问题解答。在探究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重点关注团队参与探究的过程环节,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困难”和跨越“学习的低落情绪”,培养学习方法。每堂课的后阶段设置小测验,考察课中学习效果,鼓励学生小组自评和互评,教师适时点评,达到巩固提高的成效。
3.课后设计
课后设计的步骤是:教师根据深度学习的要求与课中学习目标的达成程度设置课后限时线上作业,学生将在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教师将作业结果有偏差的问题发布到线上教学互动论坛,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并适时解惑答疑。课后设计主要围绕着评价学习效果展开,目的是促进深度学习,要回答的问题是“对知识技能的理解有没有更加透彻”“学习效率有没有提升”“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有没有提升”“文字与语言的表达能力有没有提高”等,如果都是肯定的回答,课堂教学才是成功有效的。
(二)深化合作策略,理解教学本质
调研显示,合作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被形式化。许多教师认为布置了任务,设置了时间,学生也分组进行了讨论,合作学习就完成了。然而实际上这种合作学习只成为了“少数人的表演场”,大多数学生处于懒散的状态,要不嘻嘻哈哈,要不沉默不语。合作学习要想有效,教师必须施以正确的教学策略。第一,科学设置团队人员构成。一方面根据学习者水平进行组合,呈现“异质”构成规则,高水平、中等水平和低水平学习者形成团队,如此才能相互促进,发挥团队协作效应;另一方面设置合适的小组规模,研究表明,3~4人组成学习小组比较恰当,3人以下难以发挥成员互补与学习互助的作用,5人以上会造成团队协调难度大而不利于合力转化。第二,提升认知冲突管理策略。认知冲突是当人们注意到自身认知结构与环境之间的差异,或者注意到自身认知结构的组成部分之间的差异时所形成的一种感知状态。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势必有认知冲突,激烈的认知冲突是激发深度学习的良药。因此,教师不仅要解决合作学习过程中产生的认知冲突,而且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针对学习重点与难点精心设置冲突情景,进一步激发认知矛盾,再通过巧妙的“问题链”循循善诱,激发深层次思维的碰撞,达成小组成员的认知平衡,从而实现深度学习。需要强调的是,解决合作学习中的认知冲突,教师需要认真倾听,以平等的姿态给予引导,要求同伴讨论碰撞、提供证据,并适时对学生的反馈精准释疑。
(三)挖掘教学内容,把握知识内涵
被教材裹挟的课堂不是好课堂。课堂改革不仅是教学方法上的革命,还是教学内容上的革命。教学内容的载体在于教材。然而,传统教材具有“滞后性”和“内容有限性”的特点,任何一门课程所包含的知识是任何一本教材所不能涵盖的。因此,教师在正式课堂教学之前,需要进行深度备课,挖掘教学内容,把握知识内涵。当前,为了克服传统教材带来的弊端,“新型活页式教材”被提上了日程,“新型活页式教材”不仅仅是“教材”,更应该是“学材”。第一,内容上具备实践性和情境性特点。教材内容按模块化或岗位任务进行编写,对于重要的知识与技能,以二维码形式将相关视频讲解、AR/VR模型、自测文本等植入其中,扩大教材蕴含的内容,便于学生自学。第二,形式上具备“新型”和“活页式”特点。“新型”是指内容体现“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规范”,而“活页式”是指教材的装订形式便于教师组织教学,方便内容增删与更新。同时,在具体内容的展示上多用立体化图示、场景化图片等直观形式,以激发学生阅读教材的积极性。第三,整体上体现知识技能的体系性和逻辑性。教材既要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目标,又要构建知识技能的内在逻辑;既要体现教学内容的深度,又能体现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必备的知识广度。然而,教材能够承载的知识技能毕竟有限,需要教师在用好教材的基础上将“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规范”及时引入课堂,让“企业现场”进入课堂,让课堂成为知识与技能探索的场所,发挥课堂的更大效用。
以上就是本文全部内容,如果还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参考众师云教师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