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大赛新篇章:高职院校“岗课赛证”融合培养模式探索
"岗课赛证"融合是一种创新的教育模式,它将工作岗位、课程体系、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四个要素紧密结合起来。在这一模式中,"岗"指的是实际的工作岗位需求;"课"指的是与岗位需求相匹配的课程体系;"赛"指的是职业技能大赛,它不仅测试技术能力,也测试实践技能,是整个融合模式中的关键环节;"证"则指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它代表了个人的专业技能水平。
高职院校在实施"岗课赛证"融合的过程中,需要在学生、教师和教务三个层面进行综合考虑和协调,以构建一个立体化、多维度的支持体系:
一、学生层面:树立工匠精神,围绕“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全面提高职业综合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基于“岗课赛证”融合举办技能大赛,根本目的是提升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学生作为技能大赛的参赛主体,既关系着技能大赛的举办质量,也影响着技能大赛的最终成效。高职学生应以高标准、严要求对待学习和比赛,利用好技能大赛的“练兵”契机,树立工匠精神,围绕专业“知识+技能”全面提高职业综合实践能力。
第一,树立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职业精神的核心,技术技能人才所表现出来的职业面貌、职业态度和职业品格,无不以工匠精神为基石。高职院校实施“岗课赛证”融合,不论是岗位实训与课程学习,还是技能大赛与证书考核,都需要学生树立工匠精神,以爱岗敬业追求极致、精益求精之精神,全身心投入到每一项任务中,才能在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职业素养的同时,出色完成学习和工作任务并取得佳绩。为此,首先,高职学生要加强自身思想品德的修养,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崇高的理想追求、旺盛的工作热情和强烈的人生责任感,增强自身学习、探索、实践、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要在日常的课程学习、岗位实训、技能大赛以及证书考核过程中注重体会和领悟工匠精神的真谛。其次,高职学生要积极参与学校举办的各类技能大赛,把技能大赛当做砥砺工匠精神的良机。技能大赛是高职院校中优秀学子自我展示、互相竞技的舞台,高职学生只有切实树立和践行工匠精神,台下勤学苦练,台上一丝不苟,才能获得与其他院校佼佼者们较量的本领,也才有可能取得优秀的比赛成绩。
第二,围绕“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全面提高职业综合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基于“岗课赛证”融合举办技能大赛,表面比拼的是专业知识与技术技能,实质上检验的正是学生在岗位实训、课程学习、证书考核各项学习任务中所形成的职业综合实践能力。高职学生应深刻理解“岗课赛证”融合的重大意义,从各个方面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强化技术技能训练,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实践能力。首先,高职学生应在顶岗实训中,勤于思考,活学活用课程教学中获得的专业知识,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领悟。其次,高职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应结合定岗实训中遇到的情况和问题,深入思考,寻求老师指点,瞄准技术技能应用目标进行专业知识学习。再次,高职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核中,应综合运用好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以考核来验证自身的职业综合实践能力的水平,发现自身能力“短板”,及时弥补不足。

二、教师层面:做好角色转换,培养塑造“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教师是最活跃和最核心的要素。高职院校要实现“岗课赛证”融合,需要培养塑造一支卓越的“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只有教师群体专业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才能应用好“岗课赛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给予参赛学生会有更专业的指导。
第一,教师要做好角色转换,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岗课赛证”融合,根本在于促进高职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提升,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其核心是学生,落脚点也是学生。高职院校教师深入实施“赛课融合”,首先需要转变教育思想。在课程设计、教法创新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关照和引导,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引导发挥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在教学实践中,专业教师要推动促进自身由教学活动掌控者、主导者的角色,向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与参与者、鼓励者和促进者的角色转变,注重教学的启发性,注重因材施教,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次要围绕“岗课赛证”融合改革创新教学体系,如在课程与内容的设计上,要聚焦课程对应的工作岗位业务能力,特别是岗位工作要求的关键能力和关键技术,一方面,要注重校企“双元”育人,与合作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制定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与岗位工作高度匹配;另一方面,要高度关注行业、企业生产实践前沿动态,及时将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引入课堂教学中。与此同时,高职教师还应树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学理念,在设计课程、开展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们掌握更多的技术和管理能力,依托技能大赛衡量专业技能,检验实践教学质量,促进实践教学改革,重构课程体系。持续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激励学生们向取得佳绩的优秀学生学习。
第二,完善教师培训制度,培养塑造“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岗课赛证”融合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岗课赛证”融合举办技能大赛,培养塑造一支“双师型”教学创新团队是客观需要,也是必然选择。高职院校应基于“岗课赛证”融合理念和要求,对传统教师培训制度进行适度改革与创新,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把企业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主体,创造机会和条件,鼓励教师积极入企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在实践中深化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实现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岗课赛证”融合要求奠定坚实的内在基础。同时,高职教师群体自身要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教师个体要加强自主学习,努力提升专业能力,以成为更优秀的技能大赛指导教师为己任。教师之间要加强相互学习讨论,形成良好的互动与学习氛围,在技能大赛中交流切磋技术技能和教学成果,达到“以赛促教”的目标。

三、教务层面: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建立科学的学生技能竞赛体系
教务是高职院校“岗课赛证”实现深度融合的必要保障,也是高职院校高质量举办技能大赛的重要支撑。高职院校基于“岗课赛证”融合举办技能大赛,在教务层面需要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即强化实训基地建设,建立科学的学生技能竞赛体系。
第一,强化实训基地建设,为“岗课赛证”融合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打造功能完备、条件优越的实训环境,不仅能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还能为参加技能大赛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氛围。首先,在实训基地的建设模式上,基于“岗课赛证”融合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动,采用与企业合作共建、供用共享的模式,如校企联合举办“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共建联合研发中心等。高职院校可借助行业企业的市场信息优势、生产资源优势、技术优势等,把企业岗位“搬”到院校实训基地中来,如此一来,不仅为“岗课赛证”融合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技能大赛顺利具备创造了良好的客观条件。其次,在实训基地的运用上,高职院校可以按照不同岗位对应的不同技术技能模块,将实训室按照技能大赛的要求进行设计和配置,在学生休息时间为学生开放,形成小组合作,使学生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将“临阵磨枪”转换为“常备不懈”。
第二,合理设计比赛项目和内容,建立科学的学生技能大赛体系。高职院校建立的学生技能大赛体系是否科学,应有两条衡量标准:一是大赛内容是否全面反映了“岗课赛证”融合的现实要求;二是大赛项目是否来源于实际的岗位工作要求。相应地,高职院校要建立科学的学生技能大赛体系,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在比赛项目规划上,高职院校应与行业组织、企业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由高职院校专家学者、一线骨干专业教师以及行业资深人士、企业技术骨干共同设计技能大赛项目。若技能大赛规模有限,则应由高职院校组织教师自行设计后,针对性地征求行业企业的意见,务必使大赛项目来源于实际的岗位工作要求。二是在比赛内容制定上,高职院校应组织一线骨干教师,联合企业技术骨干,共同将专业课程、岗位技能、证书考核中的核心要素提炼出来,作为技能大赛比拼的具体内容,让大赛内容真实反映“岗课赛证”融合的现实要求。最后,高职院校还应要将参与技能大赛的情况纳入到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核之中,让学生意识到参赛与学习、参赛与实践同等重要;鼓励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大赛的氛围之中,保障“岗课赛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以上就是本文全部内容,如果还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参考众师云教师社区,里面每天都会有许多最新与教学相关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