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双高”特色办学:内涵、路径与实践创新
"双高计划"的提出,旨在推动高职院校特色办学,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本文将深入探讨"双高"院校特色办学的内涵、路径及其实践策略,以期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一、“双高”院校特色办学的内涵阐释
“双高计划”本质是立足我国经济发展、服务国家战略,建设一批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建设成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支撑。基于上述基本概念和现实分析,试将“双高”院校特色办学定义为:遵循人才培养基本规律,以科学成熟的教育基本理论、学校管理理论为指导,打造“双高”院校独特类型特征和文化,从而实现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既然“双高”院校特色办学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过程”的逻辑起点,即“双高”院校特色办学的本质,决定了这一过程的方向性和持续性。而“过程”具有阶段性,现阶段职业教育存在的突出矛盾决定“双高”院校特色办学的战略目标和实践。同时,“过程”具有系统性,“双高”院校的特色办学绝非独立的阶段性行为,必然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和整体。
(一)从本质的角度,在引领人才培养中凝练校本特色,是类型共性与院校个性的统一
“双高”院校特色办学除了区别于普通高校的本质特性,也就是作为类型教育的特征以外;还包括“双高”院校超越一般院校的引领性,即办学的“特、高、强”;以及“双高”院校之间错位、差异发展中形成的各具特色的个性特征。都统一于某所“双高”院校具有较高辨识度的特征中。
其一,是对职业教育本质的坚守。这是“双高”院校作为类型教育的基本特征。职业教育在法律上有明确的教育类型定位。而与此适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面向,“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要求,“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办学路径,职普融通、内外衔接的人才成长体系结构,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举的功能范畴等办学实践,都是“双高”院校特色办学的基本要素。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要聚焦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把立德树人融入“做中学、学中做”的育人全过程。紧跟时代发展潮流、遵循自身发展规律、体现自身类型特色,构建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而“双高”院校是助力“学生成长成才”高质量教育资源供给、“产教融合”培养模式、“职普融通”学制贯通的“先进代表”。“双高”院校特色办学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具备更高技能,更好成长,更高质量就业、更幸福生活。
其二,是对多维校本特色的凝练。这是“双高”院校个性特形成与发展的指针。在国家示范校建设时期,国内有学者提出:在高职院校的特色办学中,办学理念的特色是核心、办学定位的特色是基础、专业建设特色是龙头、人才培养特色是根本、师资队伍特色是关键、文化特色是动因。这反映了高职院校特色办学的多维指向。“双高”院校特色办学是一个系统工程,体现院校在整体改革发展中的哲学思考、机制运行和路径选择。特色办学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渗透到改革方方面面,外显为院校综合实力的“高”与“强”。“双高”院校建设结果不尽相同,对“特、高、强”的衡量不具有惟一性。特色办学具体策略又可以从办学理念、人才培养、专业群和教师队伍建设等各方面推进,在“双高”院校“一加强、四打造、五提升”的具体任务中凸显。通过多要素有机联动,对整体或局部的特色不断予以明晰。
(二)从阶段的角度,在支撑高质量发展中探寻中国特色,是办学目标与办学实践的统一
“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党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和方方面面总的要求。“双高”院校特色办学,既是办学特色形成的过程,也是现阶段集聚优势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方式。“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是新时代中国现代化建设背景下“双高”院校总体目标,每所“双高”院校都应该实现目标导向的个性化发展。
其一,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指向。高质量办学是特色办学的引领,追求卓越、提质赋能,始终是特色办学的题中之意。“双高计划”直指现代化进程中人力资源开发和科技创新的核心要素,对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头部”高职院校提出明确要求,是向特色优势要质量的创新之举。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院校每年培养约1000万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但是,从整个就业形势和经济发展需求来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供需错位,成为制约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推动职业教育由大到强,是现代化进程的一项重要课题。近年来,“双高”院校不仅培养输送了一批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而且在特色发展中实现了质量提升。
其二,是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实践探索。职业教育从诞生之初,一直处于“中国特色”的追寻之中。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端于洋务运动,“实业教育”对于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适应了国民经济向工业化迈进的人才需求。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颁布,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概念的国家。在具体实践上,尽管一直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职教经验,但从未停止过对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探索。从“国家示范”“国家骨干”“国家优质”到“双高计划”,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从初创逐渐走向成熟。党的二十大提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协调发展”,以及产教融合、职普融通、科教融汇等职教发展新方向,为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作了新的战略布局。“中国特色”始终是“双高”院校特色办学坚定不移的基本道路。
(三)从系统的角度,在促进国家治理中强化教育特色,是外部驱动与内生动力的统一
“双高计划”是促进高职院校特色办学的有力工具,具有鲜明的政策导向、内蕴强烈的国家意志。“双高”院校特色办学,是围绕国家意志一系列组织、计划与控制的过程,是自主发展、改革创新的战略选择。
其一,是政策引领下国家意志的体现。“双高计划”定位虽是重点工程,但其促进形成国家发展能力与治理能力的政策意图非常明显。通过提供知识生产的制度,并以立法和暴力工具促进劳动与管理之间力量的长期平衡,从而塑造不同市场经济体的生产模式,并反过来影响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国家战略强化了对“双高”院校的政策资源配置、利益分享和信息交换等诸多功能。“双高”院校将持续性的制度供给与专项改革融为一体,根据国家和社会需求抓住地域特色而立稳坐标。社会层面,“双高”院校在服务社区、乡村振兴、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作出贡献;产业层面,立足院校在行业、服务地方产业链发展中的位置,优化专业群和师资,提供技术研发与服务;个人层面,关注受教育者的认知能力和个性差异,提供个人成长在不同时期的教育与培训。
其二,是院校改革创新的自觉性选择。院校自身的自觉性和能动性,是特色办学的决定因素。特色办学意味着改革创新的主观能动和落实政策的行动自觉,体现着“双高”院校的内在需求。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职业种类的增加,社会分化为功能明确、界限分明、规则清晰的不同社会领域,从而导致劳动力对技能需求的变迁。与经济领域紧密关联的高职院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定位、办学模式、价值导向必然会随之发生质性变化,这种变化是一个关注社会分工的知识差异性、提升职业教育的多元性和扩散性的动态演进与改革创新过程。因此,“双高”院校的特色办学,取决于其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和主动选择的竞争力。传承并弘扬业已形成的优势与特色,按照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不断赋予办学理念新的内涵和时代色彩,主动求新应变,适应并引领职业教育发展。
二、“双高”院校特色办学的路径创生
“双高”院校特色办学是自我剖析、自我变革、自我创新的必然过程,这一过程交织着内外部多种元素的复杂关系。而院校依据什么原则,采用何种方式发展,是关涉“双高”院校特色办学的关键问题。“双高”院校特色办学的路径创生,要以新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植根于新的时空和背景,构建新的互动与依存关系,推动院校特色办学在路径设计、选择与实践中创新。
(一)应时代之变,突破传统特色办学的路径依赖
从创新的角度来推动“双高”院校特色办学,首先要在思维与行动上打破对传统特色办学的路径依赖,通过特色办学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实现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聚焦。
首先,要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新方位。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因。当前,职业教育面临在社会层面“认可度”不高,同产业发展“契合度”较低,与人才需求“匹配度”较低,所育之才的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相互交织,构成了“双高”院校必须致力解决的矛盾统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职业教育发展特定的时空定位。以公平而有质量的职业教育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期望,通过特色办学解决存在的各类矛盾和问题,是新时代赋予“双高”院校的时代使命,也是特色办学契合社会需要的必然选择。
其次,要开展院校特色办学的专题新研究。高职院校多样化办学、特色办学理念与实践至今已近20年。其中,高职院校特色办学路径研究是一个重要维度。“双高”院校之所以能成为“头雁”和“标杆”,对路径的探索一直备受瞩目,客观上造成各高职院校特色办学实践的路径依赖。近年来,围绕“双高”十大任务的路径研究,成为“双高”院校特色办学的关键。突破路径依赖,需要思维创新;实现路径创新,需要研究创新。尤其是围绕院校实际开展具体有针对性的校本研究与实践,可促进“双高”院校自主发展。
最后,要聚焦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目标。人才培养是特色办学的内在逻辑。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历经“技术型”“实用型”“应用型”“高技能型”“技术技能型”的演变[15]。新的历史时期,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是检验“双高”院校教育改革发展成效的标尺。着眼“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构建“面向人人”的现代职教体系,是孕育时代新人的根本保障。“双高”院校面向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引领培养契合时代需要的优秀“大国工匠”,才能凸显新时代特色办学。
(二)立生态之维,构建特色办学的多元共治格局
按照生态学的理论,职业教育与自身所依赖的环境构成了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双高”院校作为生态系统中的 “物种”,遵循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选择适合自身的“生态位”,是特色办学的必由之路。除了院校自身求变,更需要国家、区域、全社会提供政策引领、资源保障和情感支持,形成多元协同特色办学治理格局。
首先,应聚焦顶层设计特色办学的政策供给。“双高”院校特色办学的价值在于发挥“特色”的扩散效应,引领其他高职院校共同发展。强化国家政策工具供给,支持“双高”院校特色发展,是实现职业教育整体高质量发展方式之一。就当前“双高计划”政策而言,不论是遴选办法还是绩效评价,实质属于理想导向型。此外,作为一种“跨界”“融合”的教育,在经济、社会、科技等领域内的政策支持体系尚未成型。因此,须坚持系统思维,开发国家“职教大脑”智慧系统,建设高质量教育治理体系,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强“双高”院校特色办学的辐射带动保障机制建设,包括结对共建机制、成果共享机制和定期交流机制等,强化“双高”院校的特色引领。
其次,应灵活设计院校特色办学区域目标和路径。一方面,不同区域的人力资源分布、产业结构、人文环境是“双高”院校特色办学定位的决定性因素。另一方面,区域是连接国家和学校的中间层,在教育治理体系变革中具有结构性区位优势。优化区域教育治理,实现地方层面的“放管服”,对于“双高”院校特色办学而言,有着针对性和直接价值。发挥地方各级政府及职能部门在“双高计划”中“桥梁纽带”功能,从关系性嵌入、结构性嵌入和政策适配性等方面构建制度框架,真正解决学校特色发展中的人才引进、资源配置、产教融合等实际问题,赋予地方“双高”院校更多特色办学空间。
最后,应增强院校特色办学的社会文化动力。社会文化广泛渗透于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中,对教育发展模式和轨迹起着重要制约和调控作用,是“双高”院校特色办学的重要治理力量。而当前,社会对高等教育的主流认知与职业教育“不入流”之间的落差,影响了高职院校特色的发展性。新时代应以“工匠精神”为引领,倡导“技能造就美好人生”“技能成才、技能报国”“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等价值理念。同时要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给予保障,切实提升广大技术技能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劳动回报,提升职业教育和“大国工匠”的社会形象,扩大“双高”院校办学影响,为“双高”院校特色办学注入社会动力。
(三)厚服务之旨,探索院校特色办学的内生动力
“双高”院校是否真正实现办学“有特色”,其实质是服务贡献的考量。首先应当符合人才培养规律,同时要反映地区特色,体现国家意志和需求。不断整合办学过程中的特色元素,主动探索发展类型教育的内驱力,以需求为导向形成具有自主竞争力的比较优势。
首先,要“上下协同”提升专业群的“异质性”,培养面向区域的产业人才。专业与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契合度、依存度直接影响“双高”院校特色的彰显。按照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专业场与产业场是否能形成“和谐统一、协同融合、适应引领”的关系是衡量高职院校育人质量的重要因素。而优化专业设置,深化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侧改革,提升专业服务战略性产业迈向中高端的能力,是“双高”院校的一项艰巨任务。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角度,应立足国情和现实,从国家权威和制度层面进行管理与引导,避免“双高”院校专业设置同质化;依托“双高”管理监控平台,建设专业质量监控体系,将各“双高”院校的专业予以比较,形成专业设置的激励与约束,以提升专业群建设质量。从院校自身角度,应立足校情和产业,根据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差异化设置;根据院校自身办学定位,综合考量资源条件和成本收益,明确目标市场,实施品牌战略和特色战略,实现专业设置特色化。
其次,要“软硬兼施”提升科技研发的“转化度”,服务中小微企业产能升级。科研质量和实力、学术水平和地位,决定了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和特色。科技创新的品牌效应是“双高”院校特色办学的应有之义。而社会服务的认可度与赞许度,也主要源于广泛认可的技术咨询、转化与培训。尤其是面向经济社会的主战场,立足地方中小微企业的技术攻关、流程再造与工艺升级。首先,要打造“软件+硬件”平台和载体。以教育园区、产业园区等为依托,共建产教共同体,加强资源共享,提升科技成果的创新性、时效性和流通性;与地方政府共建科技园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共享成果转换信息,并对“双高”院校提供政策服务与指导。其次,要完善“硬制度+软管理”保障体系。完善激励政策制度和工作量化考核制度,形成良好的科研应用价值导向;以科研项目驱动科技成果转化,重视校级课题对基层和新晋教师的培育,为高质量的科技成果转化做好孵化。
再次,要以“崇德尚技”提升优秀文化的“引领性”,传播特色鲜明的工匠文化。文化既是特色办学的载体,也是特色办学的内容。打造自身的特色文化品牌与文化传承创新平台,是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应通过文化传承创新,创设体现学校特色的先进校园文化,形成科学理性、百花齐放的氛围;通过校企文化对接融合,推进校企物质与精神层面的广泛合作;通过文化社会传播,消除职业教育“刻板印象”,形成“崇尚技能”的社会文化氛围。一是把“双高”院校打造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阵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先进文化发展高地和国家技术创新策源地。二是传承并弘扬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和院校自身文化,包括技能文化、和合文化、创新文化、红色文化等等,推动文化融课程、入课堂、进校园。三是培育以“工匠精神”为引领的先进职教特色文化。以“工匠文化”促进特色职教文化建设,实现职教“文化自信”。
在推进"双高"院校的国际化办学过程中,"在地国际化"策略的实施至关重要。这一策略强调在坚持"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同时,积极构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化教育格局。通过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拓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空间,加快构建既符合学校发展实际,又具有鲜明校本特色的国际化教育平台。具体而言,"在地国际化"的实施包括两个主要方向:一是"引进来",即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成果为导向,通过与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接触国际理念和文化的机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二是"走出去",即通过在海外设立分院、培训中心等,开展联合办学,将中国的技术、标准和优质职业教育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吸引更多国际学生来华学习,体验中国的高职教育。通过这种"双向并举"的国际化办学模式,"双高"院校不仅能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而且能够为全球职业教育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提升中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以上就是本文全部内容,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的内容,请参考众师云教师社区,里面每天都会有许多最新与教学相关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