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职教:探索新质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20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对我国的职业教育系统带来颠覆性重构。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生产模式正从传统的大规模定制生产(MCP)向更先进的大规模个性化生产(MPP)转变。这意味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的大规模生产模式,连同其刚性流水线,将逐步被新兴的数字技术所取代。人工智能(AI)、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将成为驱动生产的核心力量,实现生产设备的模块化和生产流程的柔性化。


这一变革要求职业教育摒弃传统的标准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培育具备创新性、复合性、发展性和生态性的“新质劳动者”。职业院校需迅速响应,通过更新教育理念、调整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模式、构建新的培养体系和完善教学治理,以适应新时代的生产需求,打造出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范式,确保职业教育能够为个性化、智能化的生产时代输送合格的人才。


内容图片




一、转变人才培养理念,从“硬技能”到“软素养”


转变职业教育理念,关键是解决好“学什么”“怎样学”的重要问题。


一方面是学什么。新质生产力时代,伴随数字新技术的崛起,正在打破原有的技术和知识垄断格局。知识的获取变得相对容易,技能的重要性也有所下降。职业教育基于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宗旨,将从重视那些与专业知识、技能和工具相关的“硬技能”转变为重视团队合作、创造性等“软素养”。以陈述性知识积累和简单技能重复训练为导向的传统职业教育教学理念,将逐渐转向通过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弹性灵活性敏捷性、内驱力与自我意识、好奇心和终身学习等核心素养,来系统化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并进而发展个体的快速适应能力、人机协同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新质劳动者”。


另一方面是怎样学。新质生产力时代,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教室、实训车间等固定场所,而是不分时间、地点的泛在学习。学习者可以借助信息化学习平台,获取海量数字化学习资源以及虚拟实训场景、企业工作场景。不同群体学习者的学习轨迹被动态监测记录,经由数字化处理后可以形成个性化的“数字画像”,据此为学习者推送最适合的优质教育资源。在数字新技术的帮助下,传统的学分被碎片化为知识技能颗粒;根据学习者所学知识颗粒的数据可以生成其知识图谱和岗位能力的图谱,进而形成个性化的“学习地图”,使每名学习者的学习情况都一目了然。人工智能(AI)等数字新技术赋能职业院校成为校园无限开放、服务对象和功能更加多元、便捷高效的技术技能学习中心,从而构建起人人皆学技能、处处能学技能、时时可学技能的终身学习体系,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建设和技能型社会建设。


内容图片




二、更新人才培养目标,从“同质化”到“个性化”


现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调整的逻辑起点在于产业发展。工业化时代的“大批量生产模式”,以分工为基础,需要大量从事相同工作岗位的技术技能人才(诸如车工、铣工、磨工等)。再加上一段时期内职业教育存在片面强调实用性、就业性、技能性的情况,忽视了学生的基础原理性知识的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素质的提升和个性化发展。因此,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标准化、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难以区分人才的特质。根据企业调研结果,当前制造业的技术技能人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不会解决问题、缺少系统思维,缺少方法、学习能力低下,不会做事、缺乏工作技能、不擅长沟通,不会创新、想不出办法、工作结果无法预期,等等。


新质生产力时代,伴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化,产业技术的快速迭代,很多企业已开始采用“大规模个性化生产模式”。这种生产模式不是单一重复劳动的“标准化”制造,而是强调“个性化”的柔性、分散和智能制造,职业岗位的工作范围拓宽、专业工种间的业务交叉增多。数字化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去技能化”和“技术升级”两种趋势,前者意味着常规性体力和脑力劳动日益减少,后者则更强调劳动者解决问题的方法、高阶思维和自我更新能力。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定位于培养高端复合型、创新型、发展型、生态型等“个性化”技术技能人才。


内容图片




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单一化”到“多样化”


职业教育基于工业化时代“就业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刻板单一,偏重机械式训练学生的简单操作技能,忽视了解决问题、开发创造等综合素质培养,更不能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多样化成才。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具备复合性技能,创新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新质生产力时代,高职教育应当立足于生源特点、专业特色和办学条件,产教深度融合,创新多样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实施1+X证书制度,强化学生多种技能的获得,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实施中国特色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积累和传承,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紧密结合,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施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有解思维和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现场工程师;基于现代产业学院、企业学院的“产、学、研、创、用”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实施科教融汇,强化学生的高阶能力,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实施中职、高职、职业本科教育一体化贯通培养,全面、系统地强化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为学生的生涯发展提供多样化的路径,等等。


内容图片




四、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从“刚性化”到“柔性化”


一是加快构建与新质劳动者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为适应新质生产力时代快速发展的技术和满足产业需求,需要将刚性的课程体系升级为可组合的柔性课程体系。即以专业群为单位,根据从事某一类职业岗位所需的X项职业能力,以学生为中心、以数字技术为手段、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纳入企业“四新”,开发成为X个职业能力模块(微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快速适应能力、人机协同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选取其中的n个模块,组合成为职业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从而提升关键核心领域交叉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是加快构建虚实结合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职业岗位群所需的技能,引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开发技能认证模块集。以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为抓手,强化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以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为依托,以企业典型生产实践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学习应用知识和实践技能,获取技能模块认证,以形成个性化技能集,塑造个人技能特质,实现学习者增值。


内容图片


三是加快建设与新质劳动者培养相适应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校企合作开发针对性强的创新创业课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创新创业课程供给;推动“专创融合”课程改革,强化创新创业意识融入专业教学;完善“双创”师资队伍结构,建设“双创”孵化平台,完善“双创”保障体系。


五、健全教学治理体系,从“经验化”到“科学化”


新质生产力时代,人工智能(AI)、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将在很大程度上催生出职业院校教学治理现代化的新范式。当前,产业、岗位、人才需求变化速度加快,新质人才培养范式加速形成,智慧化教学资源管理和个性化供给要求越来越高,不同学习者的学习成果累积转换更加复杂。顺应这些发展趋势,职业院校要“建设校本大数据中心,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持续丰富师生发展、教育教学、实习实训、管理服务等应用场景”。利用大数据等手段,进行产业人才数据分析,厘清新质人才需求;进行产教供需数据分析,把握新质人才培养方向;进行学生学情数据分析,优化学习资源供给;从“经验化”教学管理转变为“科学化”教学治理。从“管”到“治”,克服经验性、单向性、封闭性、控制性、约束性、垂直性等弊端,充分发挥数据价值,实现教学业务流程再造,以满足新质生产力时代广大师生的多样化需求。




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众师云社区。

发布于:2024年07月03日 17:17:5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