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先锋力量
在当今这个以创新为动力的时代,职业教育正站在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最前沿。它不仅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更是推动产业技术革新的关键力量。今天,我们深入探讨的是如何通过职业教育全面做好"赋能人力资本增值"和"产业技术创新"这两项重点工作。
一、保障人力资本增值,赋能新质劳动者
新质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风靡全球的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强调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并指出投资于人力资本,如教育和培训等使人力资本增值,可以提高劳动力的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在此理论指导下,德国、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争先恐后地把加强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提升经济竞争力的“秘密武器”。“劳动技能的培训必须先于生产力变革”。职业教育超前培养运用新质劳动工具、形成新质劳动技能、积累新质劳动经验、适应新质劳动关系的新质劳动者队伍,是实现新质生产要素配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性力量。为应对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产业和就业转型,紧跟数智时代从业者职业素养、劳动技能的需求变化,夯实技术技能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推进人力资本积累,职业教育需要创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化人才“软性”技能的培养。
(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引领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十四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产教深度融合,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不同层次职业教育有效贯通,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传统的职业教育体系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特定知识和技能的获取,面对数智时代产业和职业的快速变化,这些知识和技能可能会在较短时间内贬值,因此,终身学习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职业院校在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的同时,更要注重培养新质劳动者的成长心态、内驱力与自我意识、好奇心和终身学习素养。为满足新质劳动者终身学习的需求,应在政府主导下,建立健全多形式衔接、多通道成长、可持续发展的梯度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适应性和吸引力,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本基础。
(二)强化科技和数字素养培育,提升新质劳动者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数字新技术与各种生产要素的高效融合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之一。新质劳动者需要具备良好的科技和数据分析能力,能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AI)、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实现知识、技能的加速更新,将知识和技能快速转化为驾驭数智化生产设备和工具的能力,从而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职业教育应在课程中强化对科技工具和数字素养的培育,使学生理解并熟练运用人工智能(AI)、大数据分析、数字孪生、机器学习等技术,获得未来职业竞争优势。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成长心态、内驱力与自我意识、好奇心与终身学习等,以提升其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提升新质劳动者的快速适应能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培养一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复合型技能和具备快速适应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伴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推进,新质劳动者所面对的非常规性认知任务尤其是创造性任务会越来越多,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成为数智时代职场中不可或缺的能力。职业院校应特别注重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创造力,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提出新观点,学会分析、解决复杂问题;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创新性的学习机会,如创业教育和跨专业的合作项目,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四)培养合作和沟通技巧,提升新质劳动者的人机协同能力。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人机协作、人际协作”成为主要劳动形式,更加强调团队合作和交流沟通,要求技术技能人才具备“较高的人机结对(Human-MachineTeaming)协同作业与人际协作创新能力”。职业教育需要加强学生的人机—人际合作和交流沟通技巧的培养,养成分析性思维、同理心与积极倾听的良好习惯,需要通过项目学习和团队合作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人机协作能力、领导能力和解决矛盾、化解冲突的技巧。
(五)培养跨文化智慧,提升新质劳动者的人类共同体意识。
随着产品价值链全球化加速和多元文化交融,职业院校需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智慧,包括跨文化沟通能力、文化敏感性和全球意识。新质劳动者应当学会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具有在跨文化环境中有效工作和交流的能力。
二、开展产业技术创新,赋能新质科学技术
新质科学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科学技术进步和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经济体系内部的研发和创新活动可以改善生产率,推动长期经济增长。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科技创新具有乘数效应,不仅可以直接转化为新质生产力,而且可以通过科技的渗透作用放大各生产要素的生产力,提高社会整体生产力水平。科技创新过程可分为四阶段:科学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创新扩散。“从科学到技术再到产业转化是一个经由基础研究向应用基础研究跨越、技术开发向商业化跨越再向规模化产业发展跨越的复杂过程”。在科技创新过程中,职业院校主要参与“技术开发向商业化跨越和向规模化产业发展跨越”的创新过程,也就是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创新扩散。赋能产业技术创新,职业院校需要做好以下三点。
(一)践行科教融汇,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推手,科教融汇就是通过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融合交汇,从而促进科技创新和未来产业发展。对职业教育而言,“科”更多地体现在产业技术和应用技术研发。职业教育身处生产服务第一线,要突破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之间的藩篱,不但为企业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培养更多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而且要将科技创新融入教师专业发展全过程,借助其人才、资源优势,构建以科研攻关、技术服务、智库咨询等为特色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和未来产业加快布局,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发挥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二)主动加入创新联合体,开展有组织科研。
创新联合体是一种国家科技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有效组织形式,是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新范式。职业院校要改变资源分散、单打独斗的科研方式,主动加入产业技术创新联合体,借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外部资源,聚焦区域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共性问题开展合作研发、协同创新;依托创新联合体,开展有组织科研,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打破学校部门界限,聚集优势资源,在重点研究领域加快突破。
(三)坚持“场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场景创新”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一种新范式,它以新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为导向、以供需联动为路径,以求实现新技术迭代升级和产业快速增长。2022年7月,科技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创新以人工智能高水平应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场景创新是以新技术的创造性应用为导向,以供需联动为路径,实现新技术迭代升级和产业快速增长的过程。推动人工智能场景创新对于促进人工智能更高水平应用,更好支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职业院校要以“场景创新”为契机,加快推进“技术研发—协同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建设,激发技术研发源动力,广泛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服务等活动;探索与区域产业协同攻关新机制,为创新发展汇聚新动能;共建科研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等平台载体,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争做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车间”,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构建高效的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实现“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四位一体,增强核心竞争力。
以上就是本文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众师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