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中,企业转型和产业变革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推动力量。这一变革对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的经典理论,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者的技术技能水平是决定生产力能级的关键因素。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不仅承担着教育的职责,还涉及到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紧密相连。新质生产力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它代表着一种新型的生产力形态,这种生产力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新质生产力体现了数字驱动的特点;从哲学的视角来看,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代表了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和时代化;从社会学的视角来看,它代表着人类社会发展新阶段的生产力,推动着新技术、新价值和新产业的发展;而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与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紧密相关,教育通过劳动力的再生产能够提升新质生产力。
为了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五个基本要素的支持:实现主体、科技创新、人力资本、资金投入和制度环境。实现主体包括企业、院校和科技研究部门,它们是新质生产力的载体;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涉及技术发明、技术改造和技术应用;人力资本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第一资源,代表着劳动力的知识、技术和技能;资金投入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研究、试验和推广等过程;制度环境则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外部条件,影响着个人、组织和社会的行为。
职业教育在赋能新质生产力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它通过优化配置相关要素来满足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需求。这包括建立教师创新团队、实习实训基地、专业技能课程、教育管理制度和就业创业体系。职业院校的教师通过参与企业实践,能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为技术研发和学生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专业技能课程的改革使教育内容适应新的生产力需求;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确保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紧密对接;就业创业体系的完善则鼓励学生创新和创业,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实现。
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行动逻辑需要明确,包括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完整性、多样性和目标性。在适应性方面,职业教育需要根据个人和产业发展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在完整性方面,职业院校应通过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提升育人和技术研发能力。在多样性方面,职业院校需要提升办学能力,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直普融通和科教融汇。在目标性方面,职业院校应精准把握技术需求,了解职业领域,拓展新质生产力的形成途径。
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实施,我国的新质生产力正在逐步形成并快速发展。职业教育应当积极拥抱这些新变化,通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以上就是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新质生产力内容请关注众师云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