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大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的实施策略

24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高职院校要实现全面的教育目标,关键在于建立一个"大思政"教育体系。这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包括不同主体的协调合作,以及整合各种教育资源。通过这种方式,思政教育可以深入到人才培养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方面,确保学生在各个环节都能接受到全面的教育。

 

 

一、实施“大协同”的联动育人体系,构建育人共同体,推进全员育人

 

推进全员育人是构建高职院校“大思政”育人体系的应有之义,全员育人重点在于契合高职院校发展目标,统筹思政部、学工部、团委、后勤、行政处室等各个部门,根据岗位设置及工作内容的不同分工和定位,制定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满足不同专业学生个性化需求的育人目标。

 

(一)在治中育,实现党委领导与全员参与的共治

 

在治理中育人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保障,构建“大思政”治理体系。首先,学校党委要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把思政教育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使思政工作与高职院校的“双高”建设、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等工作同向同进、一体发展,扎实基层党支部学生党员发展、各系部团委学生团员发展,使其成为开展乃至创新思政工作的有力抓手。其次,学校行政部门要根据党委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育人主体责任,各部门、各人员应协调一致,以学生为本,服务学生,健全育人体系,充分发挥行政部门的育人作用。再次,各院系要结合实际情况,找准自身特色优势,积极响应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充分调动院系思政教育工作者、基层党务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出色完成基层思政教育工作。最后,辅导员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引路人,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实现全员育人的关键一环。辅导员要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育人育才使命,通过各种形式的班级建设和班级活动培养德艺双馨的优秀人才。

 

(二)在教中育,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共建

 

高职院校思政课是学生的必修课,是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政课教师要契合高职教育的类型层次,重塑具有高职特质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体系。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有清晰的高职教育层次定位,明晰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在课程讲授中注重思政课教材与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挖掘相通乃至重叠的部分,创新教学模式,积累总结思政元素,形成思政案例库,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在本职工作上发挥应有的作用,完成立德树人的使命。其次,专业课教师均需投入到大学生思政教育中,一方面,在专业课教授方面,有计划地在教学资料准备和教学设计中梳理专业领军人物,将榜样人物的奋斗历程和经验启示有机融入到专业课堂的讲授中去。另一方面,在专业实训课、实习锻炼等方面聘请当地行业协会乃至行业领军人物讲授自身锤炼技能的过程,逐步摆脱“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两张皮”的现象,力图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最后,高职院校要集专业课教师之合力实行学业班主任制度,一方面,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多维度的考核遴选出优秀的学业班主任,从学生入学开始,为各班配备相应的学业班主任,主要在学习成绩、生涯规划、实习就业乃至个人发展等方面指导和监督学生。另一方面,通过深入班级,与学生面对面交流和谈话,在关心爱护学生、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同时更加精准地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从而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备课和教学,达到更理想的育人效果。

 

(三)在服中育,实现过程公开与整体覆盖的共享

 

首先,在日常工作中,要时刻洞悉学生的动态,知晓学生尤其是特殊类型学生的需要,譬如,学生在校园活动中的参与度就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这是洞察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方式,进而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服务策略。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后勤保障对于学生校园生活十分重要,在饮食健康、设施维修、公寓管理等方面要有精细的管理方案和周密的服务安排,落实岗位职责,用负责的态度、专业的水准、暖心的服务和向上的精神影响教育学生。最后,在日常交往中,不论是现实生活还是网络空间中,要在学生群体中确立一种规则意识,通过规则教育引领学生走出思想误区,使其合理利用规则提高生活质量,使学生形成对规则的敬畏。最终在对大学生的服务中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保证服务实现过程公开化、结果公正化,真正实现服务育人。


内容图片


二、实施“全贯通”的一体化育人体系,打造育人链条,推进全过程育人

 

推进全过程育人重点在于将思政教育融入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打造长时段、可持续、全贯通的育人链条。

 

(一)贯通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实现思政教育工作“贯穿始终”

 

坚持思政教育贯通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各阶段是推进全过程育人的核心。高职院校应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采取层次分明和循序渐进式的教育方式,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打通入学、学习、参与活动、假期离校返校和实习就业等各个环节。首先,高度重视新生入学教育,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关键时机,实现各种教育的交叉进行。譬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更好更快地调整状态,适应新的环境、新的人际关系和新的大学生活;开展行为规范和纪律教育,使学生有所畏、有所为,将规则意识和纪律意识入脑入心;开展专业指导教育,使初入校园的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有所了解,明确自身的目标,合理进行职业规划。其次,紧密结合学生成长规律,牢牢抓住中间环节。大二阶段是学好专业课,强化专业基础和专业素养的关键时期,要结合专业社团活动、专业知识竞赛活动,实现以赛促学,增强学生的专业自豪感和认同感。不仅如此,更要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为学生实习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例如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制作大赛、模拟现场面试等活动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明确目标,为美好的未来努力奋斗。再次,全面贯通在校教育和离校教育。在寒暑假、社会实践等时段,学生暂时离开校园进入家庭和社会,这和学校的教育存在一定程度的断层和脱节情况,致使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存在软肋和短板。这就需要紧紧把握住离校前、返校前和返校后这三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充分发挥辅导员和班干部的沟通桥梁作用,利用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不断拓宽思政教育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最后,密切关注毕业班学生的实习就业工作。一方面,高职院校应按照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相关要求,打造特色专业群,与相关企业洽谈沟通,实现与企业合作的订单式实习和弹性就业,逐步搭建学生实习就业的多种平台,完善促进学生实习就业的体制机制,为学生实习就业提供可靠的途径。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辅导员都要积极走访企业,全过程参与学生的实习就业,有机将思政元素和企业文化融入学生实践的过程,“为实践课提供思政教育介入的新思路”,为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提供新方法,逐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合适的就业岗位,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并及时关注毕业生的情绪变化和心理健康状态。不仅如此,还要充分发挥同辈群体的引领示范作用,在各个班级中建立班导员制度,让学生最信得过的“身边人”帮助其答疑解惑,引导其积极就业。

 

(二)贯通学生接受教育的全过程,实现思政教育工作“无缝衔接”

 

坚持思政教育贯通学生接受教育的全过程是推进全过程育人的重要内容。接受教育最关键的是把握学生的差异和特质。学生专业不同、地域不同,认知水平和思想观念亦不同,这些差异给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一方面,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在育人目标、育人体系、育人内容以及育人方式等方面还没有形成有效贯通,脱节现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基于此,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打破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壁垒,实现大中小学一体化发展。这就需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发展水平,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习近平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因此,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作为解决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脱节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结合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使学生从接触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始就迈入一个系统化的学习过程,推动思政教育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有机贯穿。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途径加强不同学段思政工作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培养学生掌握技能和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能力。譬如,组织各类教研活动和学术交流,增强教育工作者之间的互学互鉴;开设专题网站,实现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开放教学课堂,实现跨学段的互访互听等等,进而调整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推进大中小各学段思政教育的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实现各方思政资源的“无缝衔接”。


内容图片

 

三、实施“强融合”的综合育人体系,整合育人要素,推进全方位育人

 

推进全方位育人是构建高职院校“大思政”育人体系的重要内容,重点在于突破空间限制,充分挖掘整合各类育人要素,运用形式多样的教育载体,发挥各场域的育人功能,实现处处着力、处处有力的育人效果。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动手能力较强,善于解决问题,在技能操作上更有优势,但他们的理论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是有欠缺的。因此,针对学生的特点,思政教育工作更要善于与学生的专业相结合,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以及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和线上线下等多种场域和方式整合育人要素,实施“强融合”的综合育人体系,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一)以“家校社企”为依托,实现校内校外密切合作

 

高职院校是思政教育的主阵地,致力于将思政教育工作“贯穿始终”,为此需要充分运用各个场域开展各种类型的校园文化教育。“文化育人不是单一路径的作用,而是综合化的。”例如:立足宿舍,打造宿舍育人基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建立长效机制,使学生自觉参与文明宿舍创建工作,真正做到党团活动进宿舍、管理服务进宿舍,引导推动形成思想引领有力、学习风气浓厚、人际关系和谐、环境卫生整洁的宿舍氛围。同时,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还要立足于高职院校的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充分利用家庭、企业、社会等校外资源,实现全方位育人。首先,加强家校联系。原生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重要且深远的,教师需要准确掌握学生入学前的成长情况和个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同时也需要把学生的在校情况和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听取家长的建议,使其参与到学校育人中来,实现家校共育。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定期与企业保持联系,回访学生的工作情况和近期的用人需求,保证校外实习基地的质量和数量。同时也可以聘请企业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家作为兼职教授,进入学生的实训课堂,适当让企业参与到学校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来,定期召开企业相关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研讨会,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达到共同育人的效果。再次,实现“校社共育”。城市和社区文化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积极为学生社会实践搭建平台,组织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开展特色鲜明的实践活动,在实践锻炼中学以致用,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最后,运用校友资源开展榜样教育,建立校友信息库和毕业生跟踪制度,可以通过发送邮件和定期召开座谈会等方式,与优秀校友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回收整理他们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还可以建立毕业生回母校作报告制度,让优秀的学子现身说法,发挥朋辈群体的引领示范作用,激发在校生的认同感和使命感,从而使学生们可以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优秀校友为榜样,坚定目标、敢于尝试、努力奋斗、立志成才,为将来获得更好的就业岗位、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实现人生价值积蓄力量并做好充足的准备。

 

(二)以“第一课堂”为核心,实现课内课外互融互通

 

课堂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需要实现课内课外互融互通,推进全方位育人。首先,发挥思政课的主渠道核心作用,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模式和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内化工匠精神,增强政治认同,为培养大国工匠提供价值引领,努力做到知、情、意、行的有机统一。其次,契合其他课程的基础作用,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通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及人文素养,树立家国情怀,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及素养,实现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最后,链接其他育人体系的关键作用,内化工匠精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的十大育人体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在品格、态度、思维、行为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譬如,文化育人的形式和途径是多样的,育人的效果是潜移默化且深远持久的,通过营造积极向上、追逐梦想的校园文化氛围,促使学生成长成才、全面发展;通过网络育人实践,引导学生构建正向的话语体系、树立正确的意识形态、形成正面的价值导向。通过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实践,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安全意识和文明意识,展现当代大学生的素质和涵养;资助育人是针对学生中的特殊群体开展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全面了解情况后,运用恰当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爱,以同理心实现情感化人。总之,以系统化的思维整合各方育人要素,实现育人要素的优化组合,有效推进全方位育人的进程。


内容图片

 

(三)以新媒体为载体,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

 

各类育人场域和育人载体兼具思政教育功能,需要大力加强育人场域和育人载体建设,让思政教育依托各种育人载体浸润在各类育人场域中,实现思政教育的全面渗透。伴随着信息化高速发展,网络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也必须紧跟互联网发展的步伐,构建育人新媒体矩阵,将育人元素渗透在学生接触的各类信息中,打造线上线下全景式育人空间,全方位教育引导学生。首先,在课堂教学中,要构建完整的课前、课中和课后全链条的信息化教学体系。课前运用线上小测、群内讨论等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线上自主学习能力,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课中利用多种新媒体技术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课后通过数据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做好教学反思,从而创新教学方式。其次,在日常思政教育中,抖音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交往的重要方式,大学生更认同在网络虚拟空间中以一对一的方式同教师展开深入的交流,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真实感受,这就需要教师把握机会、找准时机,通过在网络空间中设立朋辈群体的引导员,将正确的思想观念润物无声地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错误思潮,进而促进网络思政教育的生活化和常态化。最后,推进思政教育工作改革创新,重点实施“网络”工程,建设学校官微、掌上电子等校(院)级网络教育平台,打造“数字学工”系统,加强“在线电子”服务阵地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延伸和拓展师生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实现与学生全方位、零距离的沟通,在管理和服务中实现网络育人。

 

以上就是本文全部内容,如果还想了解更多内容,请参考众师云教师社区,里面每天都会有许多最新与教学相关的内容。


发布于:2024年07月03日 16:40:3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