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说课中容易存在的问题,万万没想到!

24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说课形式发展至今,已经有了一套相对成熟的规范。但是,这种规范性具有双面性,一方面,它确保了教学活动的基本质量和统一性,帮助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一定的标准和流程,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规范的说课流程可以为新教师提供清晰的指导,帮助他们快速适应教学环境,同时也为经验丰富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的机会。


另一面,当说课变得过于程序化,教师们可能会过分依赖既定的模式,从而忽视了教学内容的个性化和学生需求的实际性和多样性。这种规范化可能会抑制教师的创造性思维,限制他们对教学方法的探索和实验,最终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升和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空间。


本文给大家总结出青年教师说课中容易存在的问题。


内容图片


一、缺乏新意


当前,说课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固定的模式,无论是按照课前、课中和课后的顺序进行说课,还是按照教材、目标、方法和过程的逻辑来展开,这种模式都在形式上为说课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但同时也带来了机械套用和教条主义的问题。


从内涵上讲,现有的说课模式大多基于现代课程理论,构建起宏观的课程设计路径。但是,面对多样化的学生群体和复杂多变的课堂环境,这种模式的局限性就会逐渐显现,比如脱离学生实际等。在一定程度上,这种线性的课程逻辑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互动性强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


尽管如此,目前基于这种逻辑构建的说课模型仍然是主流。要实现说课的创新和发展,我们需要在模式上进行探索和突破,引入新的理论和方法,这样发才能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学生需求。同时,我们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调整,以实现说课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二、缺乏真实性


很多老师的说课内容,没有真正贴合学生的实际状况和复杂学习环境,缺乏真实性,这导致课堂教学的基础不够牢固。例如,在讨论“学情”时,常见的表述如“学生的思维主要依赖于感性认识”“对知识的理解正逐步从感性转向理性”等,这些描述过于笼统,没有基于深入调研学生的真实情况,也没有经过充分的备课和研讨,形成基于教师经验的判断。


这些泛泛之谈既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也没有结合具体的学习任务来分析学生的已知知识和面临的挑战。如果对学情的分析不够真实,那么基于学情制定的教学目标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又怎能落到实处呢?


不符合实际情况的现象还存在于说课的其他方面,比如在“说方法”环节,许多学习理论和策略被随意堆砌和误用;在“说过程”环节,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进行不切实际的教学设想和过度夸张的设计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说课的过程中加以注意和改进。


内容图片


三、缺乏深度


这一问题在说课中常常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在分析问题时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探讨;二是各个部分之间缺乏有机联系,不能实现有效的整合。


说课的形式化一旦被大脑记住,就好在不知不觉中限制说课内容的深度,例如,在“说教材”环节中,常见的做法是简单指出某课程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或对课程内容进行线性拆分,但很多老师都没有深入探讨这门课程如何与前后知识相衔接,以及如何定位课程的主题。


从说课的整体结构来看,目前大多数说课模式都是按照现代课程论的逻辑构建的。例如,“说教材”和“说学情”共同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提供依据;“说方法”和“说过程”则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为实现目标提供具体的路径、方法和证据;而“说过程”则是教材、学情、目标和方法等要素的深度整合。因此,说课需要关注各个板块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各板块、各要素之间的深度整合。


但是,在实际说课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说学情”的形式主义、“说方法”的空谈、“说过程”被简化为课堂教学的“压缩版”等。这些问题导致各板块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相互脱节,导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和错位,以及说课结构的失衡。所有这些问题都是融合度不足的表现,需要我们在说课中加以改进,以实现各板块、各要素之间的深度整合,提高说课的质量和效果。

发布于:2024年06月04日 16:55:1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