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理论指导下的课程思政建设

25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对自身文化的认知、理解和情感归属的过程。文化认同理论认为,文化认同是个体或群体对所属文化的情感和身份的深刻认同,它涉及对特定文化传统、价值观、信仰、习惯和语言的肯定。这种认同是民族共同体凝聚力和精神纽带的核心,是民族生命延续的基础。


文化认同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作用体现是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了解我国国情、理解历史文化传统、认同中华文化,从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一、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构建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融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是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从民族文化角度入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汉字、书法、篆刻、戏曲、民俗符号、建筑符号、民族民间故事、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等,通过讲解、演示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符号。


以《中国古代文学史》课程为例,可以将传统文化元素与文学作品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文学的同时,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1、引入汉字与书法元素:在讲述古代文学作品时,老师可以展示相关的古代书法作品,比如《兰亭序》、《祭妹文》等,通过对比不同书法家的风格,让学生感受到汉字书写的艺术之美,理解书法与文学作品之间的紧密联系。


内容图片


2、融入戏曲与民俗符号:在分析古代戏剧作品时,可以引入京剧、昆曲等戏曲表演片段,让学生了解古代戏剧的演出形式。同时,结合文学作品中的民俗描写,如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各地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让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感受到浓厚的民俗氛围。


3、结合建筑与民族民间故事:在讲述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场景时,可以引入相关的古建筑图片或模型,如故宫、颐和园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古代建筑的魅力。结合民族民间故事,如《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可以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


通过这种融合,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还有助于中华民族经典的创新性转化,激活传统文化艺术资源。


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建设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


全球化的发展促使多元文化快速传播,只有正确认识、了解和认同本民族文化,才能在跨文化交流中传递正确的知识和思想观念。


老师需要根据学科特点,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融入到课程教学中。


在进行设计课程思政建设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安排课程内容,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适合设计教学的内容,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将其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


内容图片


例如,在现代家居设计课程中融入中国传统元素。我们可以先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和发展入手,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家居设计的演变过程,比如明清家具的特点和风格。然后,再结合现代家居设计的理念和技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传统元素巧妙地融入到现代家居设计中。


为了让学生能够亲身实践,还可以组织一次以“融合传统与现代”为主题的家居设计项目。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选择一种或多种中国传统元素,如中国结、京剧脸谱、山水画等,将其融入到现代家居设计中。在设计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还要注重设计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这种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课程中来,提高思政育人成效。

发布于:2024年04月22日 15:57:4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