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力比赛的这些雷区,可千万不能踩!
在教学能力比赛中,一些老师可能会不自觉地踏入一些误区,影响比赛效果,甚至起到反作用。具体有哪些呢?一起来看!
一、过度堆砌技术
教学能力比赛强调体现出信息化教学特点,但是有些老师可能为了追求技术的新颖性,过度堆砌教学手段和技术平台。这种为了使用而使用的方式,难以起到支持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
对此,参赛者需要明确一点:使用新技术是为了实现教育教学新思想新理念,而不是单纯地追求技术本身。所以,我们在使用新技术时,应充分了解其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效果,明确使用某种技术解决教学中的难题,从而让新技术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确保其真正的为教学服务。
二、表演痕迹过重
在比赛中,一些参赛老师的课堂教学环节往往过于程式化,能比较明显地看出来在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脚本进行。这样的教学方式表面上看似完整流畅,实际上却忽略了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和学生需求,不仅无法反映老师的教学实际水平,也难以体现老师的教学个性。
因此,我们在比赛中应注重教学的真实性和自然性,避免过于机械地背台词。为了尽可能避免失误,照着提前写好的脚本走是有必要的,但是在备赛阶段,我们一定要通过多次的磨课,直到完全熟悉每个教学环节的每个细节,形成信手拈来的舒展自然感,才能摒弃掉“表演痕迹”,提高胜出率。
三、缺乏教师主导性
尽管比赛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组织、管理和帮助的作用。部分参赛教师在比赛中仅仅注重了学生主体,却忽略了教师主导,片面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弱化了教师的组织引导,形成一种对课堂的“失控感”,不利于展现真实的教学水平。
由于职业院校学生自主性、自制力相对较弱,因此,教师在比赛中需要明晰自身角色定位,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也要确保自身的主导作用。通过合理的组织和引导,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老师在参与教学能力比赛时,需注意避开过度堆砌与错误使用技术、表演痕迹过重以及缺乏教师的主导性这些雷区。只有明晰这些关键点,才能在比赛中更好地展现出真实的教学能力,提高获奖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