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准思维型教学理论四要素,打造高效课堂!

27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思维型教学理论强调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课堂教学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思维型教学理论有四个评价标准,我们如何运用这些标准构建一个以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堂呢?一起来看!


内容图片


一、教学导入诱发思维动机


一个好的教学导入能够诱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需要运用生活实例、科学实验、案例分析等手段,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情境,提出恰当的问题,以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动机。问题的设置应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能够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二、教学过程注重思维逻辑培养


教师需要明确课堂的主问题,并围绕主问题设计能够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层级性问题。这些问题应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科内在逻辑,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单一到复合,逐级提升。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逐步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教学反思触发思维监控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掌握及运用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监控和调节。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交流,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明确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并通过作业、测试和作品评价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后续教学策略的优化调整提供依据。


在反思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情感体验,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内容图片


四、应用拓展激发思维迁移


应用拓展是思维型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行创新创业等活动,让学生将课堂中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迁移应用到新的情境中,解决真实问题。


与此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应用拓展过程,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和支持。这一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落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通过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内容图片


综上,思维型教学理论引领下的课堂注重教学导入的启发性、教学过程的逻辑性、教学反思的自主性以及应用拓展的创新性。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学科知识,更能够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发布于:2024年01月13日 15:50:2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