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试点实行成绩“等级制”:名校要带头反内卷?!
近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宣布了一项教育改革:学院将试点实行“等级制”的考核评定方式来代替传统的绩点统计成绩的方法。这一变革一经发布,迅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热议。
在传统的绩点制下,学生的成绩被量化为几个数字,而这些数字的多少则被学校视为衡量学生优秀是否的唯一标准,在评奖、保研、竞选等活动中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许多学生不得不为了提高绩点而拼命学习,甚至出现了“刷分”等非良性的竞争现象,非常不利于教育的公平性。
而北大试点的等级制则能够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学生的成绩将以A、B、C等不同等级来划分,而不是具体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字。这一举措在一些教育者和专家看来,可以让学生不再为了追求完美的分数,让学生从单一的成绩追求中解脱出来,减轻学业压力,有更多时间参与其他课外活动或社会实践,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等级制也更加符合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而不仅仅是追求高分。等级制能够更好地评价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更全面的体现。
然而,这一举措也引发了关于如何平衡绩点和综合评价的深度思考。有一些人认为,等级制实际上并没有改变绩点制的本质,其基础依旧是绩点式。这就意味着,即使采用了等级制,学生还是可能会像从前的绩点制一样,为了更高的等级而陷入对成绩的过度追求中。
此外,如何制定合理的等级标准?如何保证等级评定的公平性和客观性?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去解决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更为专业的评价体系作为支撑,学生可能会在追求等级的过程中再次陷入“内卷”的困局。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试点改革采用等级制考核评定的方式是对教育评价体系的一次有益的尝试。我们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面对这一改革,既要看到它所带来的机遇,也不回避它存在的问题,辩证地看待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中国高校发展的道路探索出合适的方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综合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