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课程思政:增强课程思政时效的三个维度
在教学中,一些课程的思政内容往往过于陈旧,缺乏时效性,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将从三个维度阐述增强课程思政时效性的思路,一起来看!
一、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1. 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在课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他们学会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例如,在讲解专业知识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认识到职业道德、责任意识、诚信等基本素质在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树立这些意识。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和灵魂,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课程中,教师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例如,在讲解专业知识时,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引导学生认识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建设中的重要性。
3.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与责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和责任,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课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教育他们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理想信念。例如,在讲解专业知识时,可以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民族复兴大业的要求,引导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文化传承、社会进步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思考如何在自己的领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二、把握思政教育的规律,找准需求点
1. 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
高校思政教育不仅仅是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更应该注重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教师应该将时事热点问题有机融入课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民生问题,教育他们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讲解专业知识时,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实践能力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2. 从大的时代背景把握大学生成长的新特点和新规律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特点也在不断变化。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信息化、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具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因此,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和规律,采用符合其认知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例如,在讲解专业知识时,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和大学生成长的新特点,引导他们认识到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等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三、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激励学生知行合一
1. 在课堂上采用多元考核办法
为了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应该采用多元考核办法。在课程中,可以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内容纳入考核范围,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例如,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践报告等方式进行考核,以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2. 强化实践育人,提高实践教学比重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提高实践教学比重,通过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例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社会实践活动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把握思政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培养出具有正确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优秀青年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