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失重:大学还能叫“学校”吗?
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一个令人唏嘘的现象正在悄然蔓延:教师讲课的好坏已不再重要。过去,课堂是教师立足的根本,能否在讲台上“站住”,直接决定了教师在学术共同体中的地位。然而,如今的大学管理机制却让这一传统观念成为了“老皇历”。当讲课水平被边缘化,大学是否还能称之为“学校”?这一问题值得深思。
一、课堂曾经是教师的“生命线”
在20世纪中叶,课堂表现是大学教师安身立命的核心。先师潘旭澜先生曾回忆,他刚留校任教时,因发表了几篇论文而受到学术界关注。当时,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专程从北京赶到复旦大学,邀请他撰写一本《中国现代文学史》。对于一位初出茅庐的青年教师而言,这是无上的荣耀。然而,潘先生却婉拒了这一邀请,理由简单而坚定:“要写教案!”在他心中,站稳讲台、教好学生,才是教师的根本职责。
这种对课堂的执着并非个例。当时的大学教师,无论资历深浅,都将课堂表现视为职业生命的延续。一个教师若能在课堂上赢得学生的认可和同事的尊重,便意味着他在学术与教育的双重维度上“站住了脚”。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场所,更是教师职业价值的体现。
二、如今课堂已成“边缘战场”
然而,今天的大学管理方式却让课堂失去了往日的光辉。表面上看,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复杂多样,但实际上,这一切都围绕着“分蛋糕”展开。各种称号、岗位津贴、教授级别等,成为衡量教师价值的主要指标。然而,这些指标与课堂表现毫无关联。从未听说某项资源分配会将“课上得好坏”作为硬性标准,即便是“名师”称号的评选,也未必与讲课质量挂钩。
当讲课水平被排除在评价体系之外,教师自然会重新分配精力。谁还会耗费几十小时准备一小时的课?谁还会甘愿将时间投入到备课而非“制造垃圾成果”?在“工作量”这一单一评价尺度下,精心准备的课与敷衍了事的课被等同视之;座无虚席的课堂与空无一人的课堂毫无区别。课堂,这个曾经的“生命线”,如今已沦为“边缘战场”。
三、大学还能叫“学校”吗?
当课堂表现不再是评价教师的标准,大学是否还能称之为“学校”?学校的本质在于教育,而教育的核心在于课堂。如果课堂被忽视,大学便失去了其存在的根本意义。当教师不再以教书育人为荣,当学生不再以课堂为学习的主阵地,大学便沦为了一台冰冷的学术生产机器。
或许有人会说,现代大学的评价体系更注重科研与社会服务,课堂的重要性自然会被稀释。但若完全抛弃课堂,大学便与企业无异,失去了其作为教育机构的独特价值。课堂是大学的灵魂,失去了课堂,大学便失去了灵魂。
四、结语:回归课堂,重塑大学精神
大学的未来在于回归课堂。只有将讲课水平重新纳入评价体系,让教师的教育热情与职业价值重新焕发光芒,大学才能真正成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而非追逐名利的竞技场。课堂不应是“老皇历”,而应是大学精神的永恒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