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的“躺平”阶段

5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早晚都是要躺平的,区别就是哪个时段,什么原因!”

在各行各业都在“卷”的时代,高校也不例外。身边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选择“躺平”,包括本果在内。今天,我们以娱乐的心态观察高校教师在不同阶段选择“躺平”的现象及其原因,希望引发一些思考。


一、讲师阶段:年轻有为,少有躺平


讲师阶段是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的起步期,这一阶段选择“躺平”的人较少。原因在于:

  1. 年轻有冲劲:年纪轻、体力充沛,理想尚未被现实磨平。
  2. 职业压力:讲师阶段若选择“躺平”,容易被边缘化,处于职业食物链的低端。
  3. 不过,也有少数人选择“躺平”,原因包括:
  • 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家里有矿)。
  • 家庭责任较重(如孩子无人照料)。
  • 对科研和学术写作缺乏兴趣,宁愿享受生活。


二、副教授阶段:卷不动了,躺平高峰


副教授阶段是高校教师“躺平”的高峰期,占比超过一半。原因包括:

  1. 身体与精力的限制:长期高强度工作后,身体和精力难以支撑继续“卷”。
  2. 家庭责任的权衡:孩子面临中考或高考,需要牺牲个人时间陪伴家庭。
  3. 职业瓶颈:评教授的难度增加,晋升希望渺茫。
  4. 心理上的“交代”:副教授已是不错的成绩,对单位和家庭都能有所交代,即便无法再进一步,也已尽力。

三、教授阶段:目标达成,享受生活


教授阶段的“躺平”现象也较为普遍。原因包括:

  1. 终极目标实现:教授职称是许多人的职业终极目标,达成后缺乏进一步的动力。
  2. 年龄与精力:年纪较大,精力有限,更倾向于享受生活。
  3. 发展路径受限:教授之后的发展路径(学术、市场、行政)都不易走,许多人选择直接“躺平”。


四、荣誉加身:天花板效应与躺平


对于那些已经获得国家级、省级等荣誉的学者,躺平也无可厚非。原因在于:

  1. 天花板效应:到达职业发展的上限,没有进一步的上升空间。
  2. 平台优势:这些人通常拥有不错的学术或行政平台,可以依靠现有资源享受生活,无需继续奋斗。


五、到死才躺平:永远在卷的少数派


有些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在“卷”,如美国前总统拜登和特朗普,他们似乎只有在生命的终点才会停止奋斗。这种现象虽然极端,但也反映了部分人的职业态度。


六、性别与躺平:女性更早,男性更无奈


  1. 女性躺平更早:女性因家务、育儿等多重责任,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更容易选择“躺平”。尤其是四十多岁时,女性往往会经历“第一次觉醒”,认为前半生为家庭付出太多,应该对自己好一点。
  2. 男性躺平更无奈:男性选择“躺平”多是客观原因导致的主观无奈,如职业天花板、怀才不遇等。


七、总结:躺平与奋斗的平衡


躺不躺平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职业上升空间和难度,以及是否有足够的理由。无论选择“卷”还是“躺”,都应坦然接受自己的选择。愿各位在奋斗中保持朝气,在躺平时心安理得!

发布于:2025年04月10日 16:25:00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