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从这三方面入手!
当前,职业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其中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堪称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改革的核心环节。然而,要将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得卓有成效,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理论框架作为指引。今天将深入探讨在组织、行为、制度着三个层面的关键要点以及这些要点产生的影响。
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作为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要内容,其本质仍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一种组织形态,遵循产教融合基本理论和原理。在深入洞悉“一体两翼”政策指向的基础上,结合产教融合一般性本质规律的揭示与应用,建构支撑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理论框架,能够为广大实践提供理念导引、原则遵循和路径参照。
一、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分析框架的建构
对于产教融合本质的揭示,主流学者大致从系统、组织和制度三个层面展开。有学者基于系统论和整体论视角认为,可以从宏观上产业系统和教育系统的融合,中观上区域产业集群与学科集群的融合,微观上集成创新的高等教育机制设计三个层面分析;有学者基于组织社会学认为,产教融合的深入最终要落实到组织层面,可以从组织目标、组织结构和组织文化三个方面实现融合;还有学者基于新制度主义理论认为,产教融合旨在实现学校和企业跨部门合作,是具有显著组织混合特征的系统性制度变革等。
鉴于联合体内学校和企业价值取向和组织行为的迥异,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探寻政府主导下的多方利益均衡模型:鉴于联合体以产业园区为基础,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承载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系列重要使命,引入社会分工理论,探析教育系统和生产系统在社会生产大系统内的分工协作与要素互融。鉴于联合体是一种产业系统与教育系统和谐共生、动态演化的复杂适应系统,运用生态学的动态观、联系观、平衡观和系统观,将联合体视为整合产业生态和教育生态的生态系统,结合组织社会学方法lun构建“组织--行为--制度”的市域产教联合体生态型分析框架。
二、组织层:利益相关者视域下的协同治理模式
组织社会学认为,一个组织必然有其统一且稳定的组织愿景(Vision)、使命(Mission)和目标(0bjectives)。组织愿景基于共同价值观而产生,并内化为组织使命和组织目标。市域产教联合体的组成机构有地方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作为“产”的一方,企业组织具有功利性价值取向,以价值增值为愿景,以创造财富为使命,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在此导向下,企业追求组织效率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为适应复杂市场环境变化,往往在组织行为的流程规范性和运行灵活性之间更倾向后者。
作为“教”的一方,职业学校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价值取向,既重视学生技能提升、就业能力增强和就业质量提高,学校成果积累与发展;也关注学生全面成长和可持续发展,以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隐性价值。由于学校的行政属性和公益属性,受科层管理模式制约,往往在组织行为的流程规范性和运行灵活性之间更倾向前者。为此,学校和企业是联合体中价值观冲突的核心主体,也是达成一致愿景、使命和目标的关键突破点。
引入利益相关者理论是实现这一突破的重要利器。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组织实现目标或者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受到影响的群体或个人,企业和学校作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其价值观与组织行为的差异致使在合作中产生利益博弈。政府作为权威利益相关方,其利益诉求兼顾了企业的经济价值和学校的教育价值,同时涵盖两者的社会价值,具有公共性和综合性。
在市域产教联合体这一异质耦合的共生场域,政府通过行政效力和政策手段,能够最大限度调和双方的分歧和冲突,寻求正和博弈的均衡点。为此,政府在市域产教联合体中的主动作为意识和业务主导职能需得到强化,在理事会章程中体现并在实际建设进程中落实。

三、行为层:社会分工视域下的生产协作与资源配置
亚当·斯密认为,分工是国民财富增进的源泉,是劳动生产率提升的根本动力。马克思则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审视,认为分工建立在协作基础上,可以产生比分散生产更高的效率,提高了生产资料的利用率:同时指出,要警因分工使劳动者拘泥于已固化的领域内的思考和行动,其一切思想和行为都指向单一特定的分工目标,而忽略了人在其他领域的全面发展,逐渐成为片段式的、只熟悉特定技能的人。
分工理论给予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为层面的三点启示。第一,产教融合的本质是现代教育系统和现代产业系统的社会分工与协作,产教融合一定程度上表征着在社会分工的细化、深化和综合化进程中,教育系统参与社会分工的必然性与可行性。政府、企业、学校应立足社会大生产系统这一站位,适度收敛各自立场,积极参与社会分工,推动社会生产进步,再以综合增益回馈各主体本身。
第二,分工与协作的活动形式主要是基于名主体要素禀赋的资源流动与优化配置。应积极探索建立市场手段和行政手段互为补充的联合体内部资源配置机制,打破各主体属性、产权归属以及所有制性质等壁垒,推动政策、资金、项目、知识、技术、人才、资产等要素高效率流动和综合增值,达成帕累托最优。第三,无论是学校学生、教师还是企业职工,都应拥有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权利。联合体内各主体应以更开放的视野和更包容的情怀,打造学习型“小组织”以及共同打造学习型“大组织”,畅通人才跨界交流渠道,促进人才多向流动,服务区域技能型人才成长和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
四、制度层:生态学视域下动态平衡与协同进化机制
生态系统通过自我调节机制实现动态有机平衡。这种调节机制体现为:多样性:以物种的多样性来增强环境的适应性,从而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平衡性:生态系统内的物种通过竞争与共生的关系达到平衡,当部分成分发生变化时,会引起系列相应变化,以达到新的平衡;可持续性:生态系统的动态有机平衡促使在面向外界感染和其他因素影响时进行调节和适应,使之更加复杂、稳定和强大,实现协同进化。
市域产教联合体作为一个产业、教育、行政、科创等交织的复杂生态系统,需建立完善的调节机制维持生态平衡并实现协同进化。这种机制既包含市场的“无形之手”,也包含政府调控的“有形之手”,即支撑联合体建设、运行、发展的制度体系。一是以制度张力促成组织多样性。除了政府的主导刚性之外,还需要引入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其他社会团队等组织,以在企业和学校的价值博弈之间起到柔性的润滑和调节作用,以维持联合体生态多样性。
这就需要制度设计时充分权衡多方立场、话语和诉求,增进包容性。二是以制度理性维持生态平衡。制度设计的约束效力需要对联合体成员单位之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具有动态调节的敏锐度,能够在总体可控、合作为先的前提下,营造适度竞争的弹性空间,以一定强度的优胜劣汰机制保证生态系统整体向好,以利于生态进化。三是以制度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构筑与制度生成、实施及完善相映射的内在文化基石,增进政府、企业、学校、社会组织等主体对异质文化的理解和包容,以及对技能型社会、学习型组织、数智化治理、创新性发展等共性文化的领悟与内化,增强联合体在主体与环境之间、内部与外部之间、竞争与合作之间、平衡与进化之间的调节能力,提升联合体内部文化认同度和外部文化辨识度。(节选自《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4年第1期)
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组织层面,需要依靠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治理,各方携手合作,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在行为层面,要依据社会分工,做好生产写作和资源配置,确保各方在联合体中各司其职、协同运作。在制度层面,可以借鉴生态学原理,通过建立合作的制度体系,维持联合体内部的平衡,并促进各要素的协同进化。只要在组织、行为、制度这三各层面齐头并进,相互配合,才能推动市域产教联合体更好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