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力比赛2025年赛事建议

2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2025年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已经开始了,如何把握关键时间节点,高效备战?根据赛事安排,省赛与国赛的窗口期已日益临近——70%省份的省赛集中在7-8月,而国赛初赛将于9月末启动,决赛更将在11月迎来巅峰对决。

一、赛事时间说明

所有的老师在参赛之前都要琢磨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就是:现在离国赛还有多长时间?现在准备还来得及吗?所以这就涉及到一个备赛时长。

对老选手(经常比赛)来说,这个概念很熟悉,可是对于一些新的选手,刚刚进入就不太知道。

校赛:四月份前后,各学校都举办校赛,这是一个普遍的时间,很少有在五六月份举办校赛的,因为时间来不及。

省赛:全国有70%的省份,在七八月份左右举办。

国赛:国赛有初赛和决赛,国赛初赛的时间一般是在九月末,决赛的时间需要给初赛(网评)留下一段时间,所以现场比赛在十一月中上旬。

内容图片

全年备赛:在当年的比赛结束后,开始积极筹备下一年的比赛,此类选手势在必得,竞争力很强。

校赛后备赛:校赛结束后,找到种子选手,种子选手很有可能获得省赛一等奖。在这种条件下,可

以提前思考:参加完校赛,就准备参加省赛、国赛。此类型的参赛队伍数量比较大。

省赛后备赛:省赛选出一等奖,一等奖又选出前几名,经过省级专家共同讨论,省赛成绩作为一个基础,推选出国赛参赛名额。

全年备赛时间:有效准备时间9个月,时间很长,跨两个假期。此类型的团队,一般是省级种子选手所奠定的队伍,也就是以省为单位推选的参赛选手,一定会在当年的比赛当中获得好成绩。全年备赛把握比较大,竞争力也很强。

校赛后备赛时间:有效准备时间是5.5个月,这种情况一般是学校确保参赛选手在省赛可以获得一等奖,有冲击国赛的可能性。

省赛后备赛时间:有效的准备时间很短,2个月。参赛团队一定是获得省赛一等奖的选手,或者是省赛一等奖靠前且具有特色的参赛作品,才可能去备赛国赛。

内容图片

二、2024年国赛备赛要点

1.研读赛事文件,把握赛项要求

组委会每年都会发布本年度的比赛方案,各参赛团队务必仔细研读,对赛项内容、评分标准、参赛材料要求等形成准确理解。2023年比赛突出"赛教融合、赛证融通",进一步落实课程思政、1+X证书制度等重点工作,这些导向有望在2024年得到延续。各参赛院校要研判政策走向,提早谋划培育特色教学团队,打造标志性教学项目。

2.系统教学设计,突出教学创新

教学设计是参赛的重中之重。各参赛团队要围绕本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科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考核评价等关键要素,要体现先进教育理念和信息技术应用,突出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等职教特色。同时要重视教学反思和持续改进,不断优化提升教学设计质量。评审专家也将重点考察教学团队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成果。

3.注重课堂实录,展现教学真实

课堂实录视频是评审的直观依据。参赛团队要围绕教学设计认真实施课堂教学,力求真实还原日常教学状态,避免"花拳绣腿"。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增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以深刻的学习体验。同时要注意视频拍摄的规范性,确保画面稳定清晰、音质良好,杜绝明显的后期剪辑痕迹。

内容图片

4.加强团队合作,彰显团队实力

教学能力比赛是团队赛,需要教学团队成员紧密配合、优势互补。要注重团队的年龄、职称、专业背景搭配,发挥不同成员的特长,形成合力。团队成员间要加强沟通,形成统一的教学思想和默契的配

合。在决赛答辩环节,教学团队的整体素养和临场发挥也将成为评审关注的重点。

5.深化校企合作,对接岗位需求

职业教育的核心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各参赛团队要主动对接行业企业,将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融入教学全过程。要积极吸纳and利用企业的师资力量、实训资源,促进产教融合,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同时要关注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行业发展动向,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到最前沿的知识和技能。

6.坚持以赛促教,提升整体水平

参加教学能力比赛不是为了赛而赛,而是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带动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各院校要高度重视教学能力比赛,将其纳入教师教学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的总盘子。要建立健全赛前培训、赛中指导、赛后总结的全流程工作机制。鼓励更多教师参与到教学能力比赛中来,在交流学习、见贤思齐中提高业务能力。要及时总结凝炼优秀团队的教学经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形成比赛成果向教学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

发布于:2025年03月28日 11:26:5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