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力比赛如何去除“表演味”

4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教学能力比赛是推动教学创新、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平台。然而,随着近几年科技的发展,比赛越发的“内卷”,一些令人忧虑的问题逐渐凸显,"表演式"教学频频亮相,偏离了比赛的初心。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比赛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也对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首先,在"表演式"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被严重忽视。他们沦为教师展示的配角,缺乏真实的互动与反馈,个性化发展受到限制。为了营造完美的课堂效果,一些教师甚至会选择性地邀请表现积极、配合度高的学生参与,而忽视了更需要关注和引导的学生。这无疑加剧了教育过程中的不公平现象。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比赛评判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鼓励教师设计开放式问题,给予学生更多思考和表达的机会。

内容图片

同时,评判标准应体现教学过程的公平性,避免对学生进行选择性邀请。只有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角,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备赛教师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日常教学质量也随之下降。为了在比赛中脱颖而出,教师们不得不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准备,导致"为赛而教"的现象出现。他们可能会减少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忽视学生的课后辅导和答疑,甚至为了备赛而耽误其他教学任务。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无疑违背了教书育人的初心。

面对这一困境,学校应给予参赛教师适当的支持和保障。一方面,可以通过减少其他工作量,为教师腾出更多备赛时间;另一方面,也要提供必要的资源和培训,帮助教师提升备赛能力。

同时,学校还应建立合理的奖励机制,避免片面追求比赛结果而忽视日常教学。只有在制度层面为教师赋能,才能调动他们参赛的积极性,同时兼顾好比赛与教学的平衡。

再次,"表演式"教学设计往往脱离实际,难以在真实教学环境中落地应用。一些过于理想化的设计缺乏可操作性,无法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即便这些设计在比赛中获得了好评,但如果缺乏后续的支持和推广,也难以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内容图片

为了克服这一困境,比赛评判应更加关注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可行性。鼓励教师立足实际,考虑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特点,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同时,加强赛后的成果转化与推广,为优秀教学设计的落地应用提供支持。通过搭建交流平台、开展培训工作坊等方式,帮助更多教师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推动教学创新成果的广泛应用。

最后,教学能力比赛还面临着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部分教师难以参与其中。高昂的参赛成本和不平等的机会,加剧了教育资源的失衡。一些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师,可能因为缺乏必要的支持和资源而难以参赛,这无疑限制了他们专业成长的机会。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比赛组织者应完善参赛规则,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院校提供公平参与的机会。同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支持力度,如提供专项资金、技术支持等,缩小教育资源的差距。通过实施"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开展教师培训、教学研讨等活动,帮助更多教师提升教学水平,为他们搭建展示和交流的平台。

教学能力比赛的初衷是推动教学创新、提升教学质量,然而,内卷化和"表演化"的倾向却导致比赛偏离了正轨。我们必须直面这些问题,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改革措施。只有不断反思和完善,才能真正发挥比赛的积极作用,为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

比赛应回归教学本质,聚焦学生发展,成为教师相互学习、共同提升的平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给予教师充分的支持和保障,鼓励立足实际的教学创新,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我们有理由相信,教学能力比赛必将走向更加健康、良性的发展轨道。

 

发布于:2025年03月28日 11:05:5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