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就是智慧课程!被这篇文章科普到了
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一直是备受瞩目的焦点,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周司长提出构建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框架,其中着重强调了打造一系列智慧课程的重要性。这一理念如同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教育一线以及教育科技企业中激起层层涟漪,吸引力众多关注的目光,也激励着各方积极投身于探索和实践当中。
然而,目前无论是在官方层面,还是在学术界内部,智慧课程的具体内涵尚未有统一、明确的界定。就像雾里看花,虽然大家都知道智慧课程是教育发展的新方向,但对于它究竟是什么,却各有各的理解。在这样的背景下,笔者将自己近期对这一议题的思考进行系统整理,希望能和同行们共同探讨,为这个充满潜力的研究领域贡献一份力量。
从概念上来说,智慧课程属于课程的一个分支,它的本质还是 “课程”,只不过融入了 “智慧” 元素,从而具备了独特之处。传统意义上,课程被定义为教育机构为达成特定教育目标,精心挑选的教学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以此类推,智慧课程的 “智慧”,应该体现在课程设计、实施以及评估等各个环节,展现出智能化的特点。
对于 “智慧” 的理解,它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回顾教育发展历程,那些依据课程理论系统构建和运行的课程,相较于无组织的育人活动,无疑是一种 “智慧” 的体现;在线课程的出现,打破了传统面授课程的局限,这也是教育 “智慧” 进步的标志。在当下,人工智能与前沿通信技术深度融合,成为了 “智慧” 教育最显著的时代特征。

由于目前直接给智慧课程下定义还有一定难度,本文尝试从构成智慧课程的关键要素特征入手,进行初步梳理和归纳,帮助大家构建对智慧课程概念的初步认知,为后续的理论交流和实践探索搭建一个共同的平台。下面,我们就详细来看看智慧课程的特点:
课程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让学生在掌握传统知识的同时,适应智能化时代的需求。
课程内容:作为智慧课程的基础,涵盖知识体系、技能、素养以及价值观等多个方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撑。
课程组织:涉及教学内容的逻辑安排、结构布局和内在联系。借助知识图谱等工具,可以让课程内容的组织更加科学、合理。
教学模式:这是智慧课程的核心部分,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传递方式和学生的学习路径。混合式教学法等新兴教学模式在智慧课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课程资源:包括各种数字化教学材料和学习辅助资料,数字教材的应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便捷的学习资源。
课程空间:作为智慧课程的载体,既包括传统的物理空间,也涵盖虚拟空间,支持线上线下学习、互动交流以及学习效果评估。
智能代理角色:涵盖智能助教、学习伙伴、教育研究者、家长、社区代表和教育管理者等多元智能主体,共同参与到智慧课程的建设和运行中。
课程评价:是智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评估学习者的学习成果和课程质量,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技术支撑:依托人工智能(如知识图谱、大型语言模型)、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为智慧课程的实施提供技术保障。
智慧课程的发展是教育领域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选择。尽管目前对其定义和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但随着各方的不断努力和研究深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智慧课程将逐渐走向成熟,为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活力和变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