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的五个策略

8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高职院校在讲好这一工作主线时,应紧密结合思政课教育教学特点, 充分运用职业教育特色和资源, 希望在学生中得到有效传播,引导学生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那么该怎么做呢?以下为五个具体的实施策略:


1.强化理论指导,提升“共知 ”程度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应系统阐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概念、理论依据及重 大意义,确保学生对其有清晰、全面的认识。将民族知识、民族历史、民族理论、民族政 策等内容融入思政课程体系,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演进和现实 意义, 明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内容图片


2.激发情感共鸣, 增进“共情 ”体验

教师应通过讲述各民族共同经历的历史事件、共享的文化遗产、共同奋斗的发展历程, 以及党和国家  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关心支持政策, 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大家 庭的深厚情感联系。利用案例分析、故事讲述、影视作品赏析等方式,生动展现各民族交 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场景,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情认知,增进各族学生的相互理 解和情感交融。


3.结合专业特色,深化“共鸣 ” 内涵

结合高职院校专业特点和学生培养目标,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专业教育紧密 结合。例如,在职业技能训练中融入民族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案例,让学生直观感 受到各民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携手并进、互帮互助的实际效果。通过专业实践活动、校企 合作项目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推动民族地区发展、增进民族 团结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深化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认同。


4.倡导知行合一,落实“共行 ”举措

高职院校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搭建多元化的实践平台,如组织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文化交流活动等,让学生在亲身参与 中增进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 鼓励和支 持学生参与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民族地区志愿服务、非遗文化保护传承等项目中去, 以 实际行动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内容图片


5.树立先进典型,发挥“示范 ”效应

在思政课堂中引入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集体的事 迹,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投身民族地区建设的优秀毕业生等,通过他们的故事激励学生 见贤思齐, 自觉肩负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责任。此外,还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 家、学者或实践工作者来校开展讲座或交流,分享他们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铸牢中华民 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经验和感悟, 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学习榜样。


总之, 高职院校思政课讲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 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情感教育与理性认知相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 又要强调培养其实践能力,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教学活动, 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积极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为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以上就是文章的全部内容,更多教学资讯请关注众师云教师社区。


发布于:2025年03月27日 17:50:2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