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图谱、教育知识图谱、思政图谱,终于分清了!
在教育相关的讨论中,知识图谱这一个概念频繁出现,在教育领域有着其独特的应用,同时也与思政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这篇文章就一起来详细了解下知识图谱在教育和思政领域的具体情况。
一、知识图谱与教育知识图谱:概念与应用的深化
在教育领域,我们常常听到的 “知识图谱”,更多时候指的是教育知识图谱。它的核心架构是由 “实体 - 关系 - 实体” 三元组搭建而成的知识点网络。这个网络可不简单,它不只是单纯呈现知识内容,还将触角延伸到教育应用的各个方面,教学资源的整合、评价工具的设计、教学策略的制定等教学属性都包含其中。
目前,不少教育科技公司已经将知识图谱的应用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把知识图谱的节点具象化为 “微课”。这一举措极大地增强了知识图谱在教育实践中的实用性,让知识图谱不再只是抽象的理论架构,而是实实在在地融入到日常教学当中,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具针对性和高效性的支持。
二、知识图谱与思政图谱:目标导向下的差异与困惑
虽然 “知识图谱” 从名称上看,主要聚焦于知识的呈现和梳理,但课程思政有着截然不同的侧重点,它着重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塑造。思政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各类事实和原理,并将这些理解转化为实际行动的指引。从教育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分析,思政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行为倾向,而不是简单地向学生灌输固定的知识和原理。
当我们尝试将知识图谱的概念引入思政课程时,一个关键问题浮出水面:课程思政知识图谱究竟该归属于知识范畴,还是思政范畴?如果思政教育中的各个要点之间确实存在类似 “实体 - 关系 - 实体” 的关联,那么使用 “思政图谱” 这个术语来描述这种关系,是否会更加准确和恰当?这一问题不仅反映了两个领域在概念上的差异,也凸显了在融合过程中面临的挑战。
三、知识图谱研究:拓展深度与广度的探索
目前,知识图谱的研究在知识表征方面已经取得了不少成果,比如对知识点进行细致划分、明确知识点间关系的性质,以及在构建知识图谱技术上的不断创新等。这些成果为知识图谱的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然而,如果研究仅仅停留在知识表征这一层面,知识图谱的价值就会受到限制,很大程度上只能作为权威教材的一种立体展示方式。为了充分挖掘知识图谱的巨大潜力,我们需要在研究上进一步深耕。例如,探索如何借助知识图谱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人才培养的手段和方法,最终实现人才培养效果的显著提升。这一过程不仅关乎知识的有效传递,还涉及到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批判性分析能力的培养,以及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知识图谱在教育和思政领域的应用和研究正处于不断发展和探索的阶段。无论是教育知识图谱在实践中的深入应用,还是对知识图谱与思政图谱关系的思考,以及对知识图谱研究深度和广度的拓展,都为教师展现了一个充满潜力和挑战的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