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课程知识图谱建设秘籍,经验难点全攻克!

2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知识图谱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往往需要从不同的维度去探索,从技术角度来讲,知识图谱的构建是能够是实现的,但并未易事。所以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下在课程知识图谱构建过程中的经验以及针对难点的解决思路。


一、课程知识图谱的四点建设经验


1.依托扎实的课程基础:拥有良好的课程建设基础,尤其是已经成型的慕课,对课程知识图谱的搭建极为有利。实际上,课程知识图谱和慕课有着紧密的联系,它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与传统慕课基本相似,只是在课程运行环节进行了优化升级。这就好比原材料都是大米,以往直接煮成米饭,如今则是将其加工成米皮,形式有所变化,但本质依旧。所以,若有现成的慕课作为基础,在搭建知识图谱时就能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建设效率。


2.参与专业培训,积累经验:在着手搭建知识图谱之前,参加相关的培训十分必要。通过培训,不仅能够对知识图谱形成直观的感性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深入理解其底层逻辑。这就像掌握了一把钥匙,在实际搭建过程中,依据所学的知识和原理,就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修正、调整和优化。而且,培训还可能提供一些实用的工具,这些工具如同工具箱中的得力助手,能够加速知识图谱的建设进程。


3.做好系统性规划:预先进行全面、系统的规划是知识图谱建设成功的关键一步。规划涵盖多个重要方面,包括资源目录的合理规划,清晰地确定各类课程资源的分类和存放位置,方便后续的查找和使用;知识点的细致梳理,将课程内容分解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知识节点,明确每个节点的核心内容;以及节点属性的精心设计,确定每个知识节点的特征和相关信息。只有规划得足够充分,在建设过程中才能避免走弯路,保证建设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


4.制定详细任务清单:知识图谱的建设工作虽然技术难度不大,但任务繁多且琐碎。特别是初次搭建时,很容易出现遗漏某些环节的情况。为了避免这种状况,建议事先制定一份详细的任务清单,将建设过程中的各项任务依次罗列出来,比如资源上传、知识节点梳理、框架搭建、章节学习任务编辑、知识点学习与测试题目关联、标签添加、作业和考试编辑与发布、试运行等等。先在纸上对任务流程进行逻辑预演,优化任务顺序和细节,然后再按照清单逐一落实,这样就能确保建设过程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二、知识节点关系梳理的三点思路


在整个知识图谱的建设工作中,如果要对各项任务的难度进行排序,梳理知识节点,尤其是确定各节点之间的关系(顺序关系或者相关关系),无疑是难度最大的部分。针对这一难题,以下提供三点思路,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参考。

 

1.借助关键词挖掘关联:每个知识节点都可以看作是一个独立的知识包,为了找出节点之间的联系,可以从每个知识包中挑选出几个最具代表性的关键词。当为所有知识节点都标注好关键词后,那些具有相同或相近关键词的节点往往存在某种关联。在发现这些关联的知识点后,进一步判断它们之间关系的属性,确定是顺序关系还是相关关系,就相对容易一些了。


2.借助专家力量:采用专家咨询法(Delphi 法)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可以邀请多位同行参与,让他们凭借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帮忙对知识节点进行排序或者确认节点之间的关联。不同专家的视角和见解能够为知识节点关系的梳理提供更全面、更专业的参考,有助于提高梳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基于教学实践优化调整:可以先按照自己的理解或者专家咨询后的方案来设置知识节点之间的关联,然后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在一轮课程结束后,对课程数据,尤其是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掌握率进行详细的统计分析。通过数据分析,能够发现哪些知识节点之间存在强关联,哪些地方的关系设置不够合理,进而对知识节点的关系属性进行调整和优化,使知识图谱更加符合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学习规律。


当教师依据某一本教材来搭建知识图谱时,由于教材本身在编写时就遵循了一定的逻辑和顺序,所以知识节点在前置或者后置关系存在一定的规律。通常情况下,教材前面部分的知识节点后置关系比较多,后面部分的知识节点前置关系较多。而且,一门课程的内容边界是有限的,知识节点之间的关联也并非越复杂越好,不必刻意追求构建一张过于繁杂的图谱,关键是要确保图谱能够清晰、准确地呈现课程知识体系,满足教学需求。


所以知识图谱在课程建设中的应用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

发布于:2025年03月24日 17:17:52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