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5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工匠精神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关键的一个内容,尤其是在高职院校中。然而,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绝非易事,需要社会、学校、个人等多方共同发力,方能让工匠精神在高职院校这片育人的沃土里落地生根、绽放光彩,下面这篇文章就分别从这几个方面来展开阐述一下。


社会角色   健全机制, 培育土壤


1.提升工匠待遇,打造工匠光环

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孕育需要全社会群策群力、同向而行, 打造孕育土壤, 不能只依靠高 职院校单打独斗、孤军奋战。工匠精神的发扬光大要从切实大幅提高工匠的物质待遇开 始, 发挥辐射效应, 切实提高工匠的实际收入, 允许合理化的有偿社会指导和服务, 畅 通工匠在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方面的渠道, 完善各项福利优待, 打造工匠光环, 形成系 列工匠标杆。


2.深化职教改革, 增进社会认同

要使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 还需要增进全社会对职业院校的理解和认同。长期以来, 在社会评价中职业院校被简化为 “ 培养普通技工的场所 ” , 甚至有人认为工匠的标准对于职业院校学生来说过于遥远, 二者间的契合度不足。个别家长将就读于职业院校视作无奈之举,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为此, 职业教育改革的力度和速度还需加大和提高。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区别仅在于人才培养的侧重点, 并无地位的贵贱之分。要完善 “ 普职融合 ” , 贯通二者的渠道, 扩大学生自主选择 渠道; 要完善职教学历晋升途径, 打破职业教育学历的天花板, 加快职教本科建设, 探究职教研究生提升路径, 增进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 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进入职业教 育通道。


3.提供社会支持, 推动思政课一体化

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早在青少年时代就已有雏形, 从这个角度而言, 工匠精神 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才引入显得为时稍晚。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浪潮下, 笔 者认为: 可在小学、普通中学或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进行工匠精神的融入, 给学生埋下理 想的种子。例如, 小学可以通过讲工匠故事、实地参观等方式, 帮助学生形成早期的初 步认知, 树立榜样形象; 普通中学或中等职业院校可以通过简单的动手操作和教学实践, 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工匠精神的初步认同。这些都将为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作好了铺垫和准备。同样, 全社会也要为青少年提供相应的平台, 如开放“ 工匠工作室 ” 供参观, 打造工匠博物馆供展示, 举办工匠进社区、工匠进家庭等活动, 完 善社会服务, 构建育人平台。


内容图片


学校角色   点滴浸润, 协同育人


1.营造“润物无声 ”的校园文化

采用 “ 运动式 ” 或者 “ 大水漫灌 ” 的方式宣传工匠精神, 都远不如将工匠精神浸入校园文化的 “ 小水滴灌 ” 的效果明显。历经长期地、不自觉地接触, 学生更能加深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和 认同。因此, 学校要创新传统的宣传模式: 在宣传理念上, 除介绍工匠的优秀事迹, 学校还可以介绍工匠的成长经历, 拉近优秀工匠与学生间的距离, “ 有血有肉 ” 地讲好工匠故 事, 不过分拔高、不制造距离; 在宣传方式上, 灵活采用面对面交流、工匠器物展览和身边工匠的评选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 在宣传平台上, 利用好新媒体的传播优势, 通过 短视频和校园公众号等这些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渠道, 增加工匠精神的宣传密度; 在宣传 资源上, 可以与校史校情、校友榜样等内容相结合, 亲近学生、提升引导效果。


2.构建 “ 同向同行 ” 的思政体系


在新时代,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构建大格局, 并树立系统观。从学校层面进行高度 布局谋划、统筹协调、团队协作、同向同行, 发挥协同育人的功效, 避免仅将工匠精神 单调、重复、粗浅地融合; 打造以学生为焦点, 以目标为导向, 且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党政领导干部、专业课教师、优秀青年朋辈全员参与的思政支持系统, 明确职责分 工, 加强沟通协调; 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打造一批学生喜爱、影响广泛、具有思政品牌效应的 “ 金课 ” 。


3.加快教学改革, 拓展师资力量

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高职院校要进行面向工匠精神培育的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方 案。通过完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打造第二课堂、研发校本课程、编写特色教材、开展学生技能竞赛等方式, 丰富人才培养模式, 增进育人效果。在高层次教育背景下, 职业院校要更加注重 “ 双师型 ” 人才队伍的培育, 建设人才梯队。可以通过聘请兼职教 授、邀请技术能手进课堂等方式拓展教师资源, 同时提供教师与企业沟通学习的渠道,定期举办教师 “ 技能比武 ” , 完善教师培训制度。


4.深化校企合作, 打造实践平台

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企业资源, 借助思想政治教育外力, 深化校企合作。通过打造产业  学院, 积极采用预就业、订单班、委培班等方式, 在校园内实现专业课程与学生未来实  际工作内容相贯通。通过明确学校、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权利和职责, 创新人才培  养模式。学生在企业提供的实训基地提前感受企业文化, 模拟真实工作环境, 淬炼精湛  技艺, 养成职业道德。传统师徒制孕育了传统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可引入改良后的现代  师徒制, 打造 “ 企业导师 +校园导师 ” 的 “ 双导师 ” 制度。师徒制度可以使学生在技能操作过 程中得到全过程的指导, 尤其是在实践的关键环节, 可通过导师的介入切实帮助学徒快  速提升实践能力。师徒制还能增进学生和导师的日常交往, 使工匠精神不只停留在技术  层面, 还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使学徒通过感受导师的人格魅力和职业素养, 加深对  工匠精神的感知。


内容图片


5.落实评价奖励, 提供政策保障

在评价环节, 高职院校可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作为期末考核、评奖评优的重要参考。将学生取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进行校内认定, 并实现等级证书与综测积分和学分的转换, 以此鼓励学生积极考取相关等级证书; 以“1+X”的模式建立学历和职业技能证书相互 衔接体系, 扩大职业技能证书的影响力。在政策上, 提供经费保障, 完善物质奖赏, 鼓励师生积极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并提供相应培训机会; 鼓励教师进企业, 获取第一手 行业资讯, 促进产教融合。同时, 优化对实训教师的课时认定、拓展实训场地、更新实 训器材, 在工匠精神培育的校园实训环节中提供物资保障。



个人角色   内化认同, 苦练本领


1.内化工匠精神,化被动为主动

作为工匠精神融入和实践的主体, 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内生力在很大程度 上决定了工匠精神的融入效果。从对工匠精神的认知、认同到自觉的情感认同再到主动 的行为认同, 学生完成了对工匠精神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的升华。认知认同源自社会 和学校的外在引导, 情感认同则需要学生在自我认知的前提下, 产生自发、向上的情绪 反应。只有将工匠精神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实践中运用, 形成稳定持久的习惯, 学生才 能真正实现对工匠精神的内化, 化被动为主动。


2.苦练技能本领, 抵御不良思潮

工匠的生成必定要以扎实的理论和精湛的技艺作为支撑, 成为一名优秀工匠并非一日之 功。青年学生要利用好学校资源, 珍惜在校时光, 通过日复一日地学习、领会、实践、反思、再实践, 钻研技术技能, 才能练就过硬的本领。工匠的孕育需要岁月的积淀, 中  途一定会经历枯燥、挫折、沉寂的时光。浅尝辄止、遇难而退、半途而废的情况屡见不  鲜。在浮躁短视环境的影响下, 职业院校学生要自觉抵御不良思潮的侵袭, 以习近平总  书记 “ 一辈子干成一件事 ” 的人生勉励自己, 并以 “ 自找苦吃 ” 的成长经历作和 “ 破茧成蝶 ” 的 耐心与决心, 谱写奋斗的青春诗篇。


工匠精神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各方的努力,只有社会、学校、个人三者协同共进,才能让工匠精神真正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从而推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


来源: 节选自《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


发布于:2025年03月24日 17:11:3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