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教育的三大核心议题

5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特高院校”建设之初,我们首要面临三大时代课题:一是如何精准捕捉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的本质属性,确保建设方向精准无误;二是在规划布局阶段,如何合理设定建设内容与核心要点,以保障建设进程中的精准定位;三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何巧妙平衡“借鉴与创新”、“内部管理与外部环境”、“硬件设施与软件实力”三方面的关系,避免建设资源的无谓损耗。这三个命题,是当前亟需我们深入思考和解答的时代之问。


一、“特高院校”建设启动环节:需要明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院校内涵特征


“特高院校”建设的关键环节和目标是扎根“中国特色”办学土壤,瞄准“高水平”办学目标,明确“高职”办学定位,力争建设一批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享有一定声誉的高职院校,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一)“特高院校”必须扎根“中国特色”办学土壤


到底什么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呢?也就是高职院校要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适应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符合中国高职教育发展规律,形成被中国社会各界认可的办学特征,能够准确把握未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院校,体现在对具有中国特点的高职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的选择。


(二)“特高院校”必须瞄准“高水平”办学目标


“特高院校”建设旨在通过高水平的专业建设、高水平的人才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构建、高水平的国际化,促进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不断推进高职院校回归到高水平的本质属性。


(三)“特高院校”必须明确“高职”办学定位


一方面,要明确“高职”类型定位。另一方面,应明确“高职”层次定位。


二、“特高院校”规划设计环节:需要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建设方略


(一)大学职能分工的细化发展决定了我们需要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


“特高院校”建设单位和其他普通高校以及“非特高院校”在职能分工上应有一个明确的分隔,使得各安其位、各谋其政,从而最终实现多赢。


(二)资源受限的实际决定了我们必须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特高院校”建设中必须“集中力量办大事”,而不能四处出击、遍地开花,更不能人云亦云赶时髦。每所学校应找准自己的定位,选择有限的发展目标,集中力量建设好。


(三)“特高院校”的建设目标要求我们应该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卓越技术创新服务、全方位国际交流合作等,应该是“特高院校”建设者们需要“有所为”的。相反,凡是不属于上述任务要求的、其他高职院校能够完成的事情、别的社会组织可以替代的事情以及社会上那些赶时髦的事情,“特高院校”建设学校是可以而且尽量“有所不为”的。


三、“特高院校”工程实施环节:需要协调处理好几对关系


(一)借鉴与创新的关系


通过学习借鉴职教先进国家的成功理念和发展经验,可以有效避免“特高院校”建设过程中的失败陷阱,缩短目标达成所需的时间。


职教后发国家在有效借鉴的同时,应该结合本国实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走出一条更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即所谓“替代性”的广泛存在。“特高院校”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全方位地考虑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当代国情、中国教育制度以及学校所在地的经济发展和人文环境等一系列具体情况,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将国外经验“本土化”,从而形成自己独有的东西。


(二)内外关系的和谐构建


对于致力于成为“特高院校”的建设单位而言,外部关系的协调至关重要。这包括与学校密切相关的政府、社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特别是与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其和谐程度直接影响到学校的长远发展。而在内部,则需妥善平衡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确保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学校的进步。


(三)软硬件的均衡发展


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硬件设施如“大楼”及先进的设施设备是基础,它们如同烹饪所需的食材,不可或缺。然而,作为“特高院校”建设的高职院校,更需注重学校文化这一软件的建设。因为真正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文化的熏陶和品格的塑造。软硬件的均衡发展,才能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内涵。

发布于:2025年03月18日 17:42:21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