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力比赛课程思政图表衔接设计
在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体系,对于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社会责任感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新时代青年具有重要意义。职业院校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课程思政图表设计应与基础教育阶段形成纵向衔接,共同推进思政课的一体化进程。本文将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视角出发,探讨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图表如何与基础教育阶段实现有效衔接,并结合教学能力比赛,提出具体的设计策略和实践路径。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理念与意义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旨在构建一个连贯、递进、系统的思政教育体系,以适应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成长需求。这一理念强调思政教育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要求各学段之间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等方面实现有效衔接,形成思政教育的合力。对于职业院校而言,这意味着其课程思政图表设计不仅要关注职业技能的培养,还要注重与基础教育阶段思政教育的融合与衔接,共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二、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图表与基础教育阶段的衔接策略
设计对比图展示思政目标的递进性
为了直观展示不同学段思政目标的递进性,可以设计对比图。例如,小学阶段侧重价值观启蒙,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初中阶段则进一步深化道德认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阶段则更加注重思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而职业院校则侧重职业伦理的深化,强调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等职业素养的培育。通过对比图,可以清晰地看出各学段思政目标的递进关系和内在联系,为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图表设计提供方向性指导。
通过案例联动图体现实践育人路径的连贯性
实践育人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体现实践育人路径的连贯性,可以设计案例联动图。这一图表可以选取不同学段中具有代表性的思政教育案例,通过线条或箭头将各案例连接起来,形成一条连贯的实践育人路径。例如,小学阶段可以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初中阶段则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和实践能力;高中阶段则可以通过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而职业院校则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职业技能培养中,形成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实践育人路径。

三、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图表的特色设计与实践路径
结合网页10的中小学课程思政功能分析,职业院校在“价值引导-社会责任-行业自信”维度上可以进行特色图表设计。例如,可以借鉴“红墨育人”理念,设计能源行业思政实践图谱。这一图谱可以以能源行业的发展历程为背景,通过时间轴或流程图的形式展示能源行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思政实践成果和典型案例。同时,结合职业院校的专业特色和行业需求,将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等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形成具有行业特色的思政实践图谱。
在教学能力比赛中,职业院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色图表设计,展示其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例如,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教学演示等方式,展示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实现思政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的有机融合。同时,还可以通过互动交流、专家点评等方式,与其他参赛教师共同探讨课程思政图表设计的优化策略和实践路径。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角下的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图表衔接设计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它要求职业院校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与基础教育阶段实现有效衔接,共同推进思政课的一体化进程。通过设计对比图展示思政目标的递进性、通过案例联动图体现实践育人路径的连贯性、结合职业院校特色进行图表设计等方式,可以推动职业院校课程思政图表设计的创新与发展。同时,教学能力比赛也为职业院校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有助于推动课程思政图表设计的不断优化和实践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