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力比赛中课程思政与专业目标的如何融合
在新时代背景下,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而课程思政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其与专业目标的深度融合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教学能力比赛作为检验职业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平台,为探索课程思政与专业目标的融合路径提供了实践场域。本文将从教学能力比赛的视角出发,探讨如何将课程思政目标与专业教学标准、职业能力要求进行系统化整合,形成可量化的融合指标,并以经济法课程为例,分析不同专业的思政融入差异,设计可视化图表展现专业核心能力与思政目标的权重分布。
一、课程思政与专业目标融合的背景与意义
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课程思政在职业院校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它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专业课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教学能力比赛作为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风向标,强调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教学方法的改进,为课程思政与专业目标的融合提供了契机。通过比赛,教师可以展示其在课程思政融入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促进经验交流与共享,推动职业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二、课程思政与专业目标融合的策略
(一)构建思政资源库,实现知识与思政的有机融合
借鉴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方法,即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构建思政资源库。该资源库应涵盖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如职业道德、工匠精神、社会责任感等,并与专业教学标准、职业能力要求紧密结合。通过图表展示专业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对应矩阵,明确每个知识点所承载的思政目标,体现“知识-技能-素养”三维目标的协同性。
(二)分析专业差异,实施学科特色化思政设计
不同专业在思政融入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以工科和文科为例,工科专业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而文科专业则侧重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法律意识和批判性思维。因此,在课程思政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专业特点,结合专业教学内容,挖掘具有学科特色的思政元素,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三)设计可视化图表,展现专业核心能力与思政目标的权重分布
为了直观展示课程思政与专业目标的融合程度,可以设计可视化图表,如树状图或雷达图。树状图可以展示专业课程知识体系与思政元素的层级关系,明确各知识点所承载的思政目标;雷达图则可以展现专业核心能力与思政目标的权重分布,帮助教师把握思政融入的重点和难点,为教学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经济法课程思政融入案例分析
以经济法课程为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法律素养、经济意识和职业道德。在课程思政融入方面,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

融入法治精神,强化法律素养。通过讲解经济法基本原则和法律制度,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结合经济热点,提升经济意识。将当前经济热点问题融入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经济发展动态,提升经济意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挖掘职业道德案例,培养职业操守。通过分析经济法案例中的职业道德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职业操守。
为了直观展示经济法课程思政融入情况,可以设计雷达图,将专业核心能力(如法律知识掌握、经济分析能力、法律实务操作等)与思政目标(如法治精神、经济意识、职业道德等)进行权重分配,并通过图表展示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的实现程度。
四、教学能力比赛中的课程思政实践
在教学能力比赛中,参赛教师应充分展示其在课程思政融入方面的探索与实践。通过精心设计的教案、课件和可视化图表,展现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同时,参赛教师还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如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程思政与专业目标的深度融合是提升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能力比赛这一平台,教师可以展示其在课程思政融入方面的探索与实践成果,促进经验交流与共享。未来,职业院校应继续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培养具有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