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力比赛突围的“双螺旋”密码

3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全国职业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不仅是教学技能的竞技场,更是职业教育育人理念的试金石。如何将课程思政与职业素养教育深度融合,形成“德技并修”的育人闭环,成为参赛教师脱颖而出的关键。本文结合大赛实践与典型案例,从设计策略到实施路径,探索教学能力比赛中思政与素养的协同突围之道。

一、思政元素的无缝嵌入:从隐性渗透到显性表达

课程思政的融入需遵循“自然渗透、润物无声”的原则。教师可通过以下路径实现思政元素的深度植入:

1. 学科基因的深度挖掘

以学科历史、行业背景为切入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知识点有机融合。例如:

在机械制造类课程中,通过中国高铁从“追赶”到“领跑”的案例,诠释“自主创新”与“工匠精神”的辩证关系;

在医学课程中,结合抗疫英雄事迹,引导学生理解“生命至上”的医者仁心与职业使命。

内容图片

2. 情境化教学的创新实践

通过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多元化手段,构建真实职业场景:

设计“职场矛盾处理”模拟情境,让学生在冲突解决中体会团队协作与职业道德;

采用“大国工匠成长史”案例库,如农学课程中融入袁隆平科研故事,激发学生“科技报国”的志向。

3. 可视化工具的体系设计

将思政目标与教学模块对应呈现:

采用“三级映射图”展示“专业知识点→思政元素→职业素养”的逻辑链条;

在教学设计报告中嵌入“思政融入路径表”,明确案例库、活动设计、评价指标的具体实施步骤。

二、职业素养的显性化表达:从技能训练到价值塑造

职业素养的培养需突破传统技能训练的局限,通过“岗课赛证+思政融通”模式实现知行合一。

1. 行业标准的具象转化

真实项目驱动:引入企业真实任务(如建筑类课程对接装配式建筑标准),让学生在解决质量验收、成本控制等实际问题中强化职业规范;

数字化场景赋能: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高危操作场景(如化工安全演练),通过“错误操作→事故后果”的即时反馈,深化安全责任意识。

2. 素养评价的多元构建

过程性评价体系:设置“职业道德日志”“团队协作评分表”等工具,记录学生在项目实践中的责任担当与沟通表现;

内容图片

职业情境考核:如辽东学院在护理专业考核中增设“临终关怀”情境测试,评估学生的人文关怀能力。

3. 全链条育人生态打造

参考长江职业学院“五育融合”经验,构建“课堂+实践+竞赛”的素养培养闭环:

课堂渗透:在“课堂导入—模拟试验—数据处理”教学环节中,植入职业规范训练;

竞赛反哺:通过技能大赛真实赛题(如世界技能大赛标准)强化抗压能力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教学能力比赛的突围策略:从设计到呈现的关键突破

1. 教学设计的三维聚焦

思政主线显性化:在12-16分钟教学展示中,重点呈现1-2个思政融入亮点;

技术手段巧支撑:运用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如鲁班工坊的虚拟考古),增强思政教育的沉浸感;

成果数据可视化:如濮阳医专通过“学生医德实践参与率提升30%”等量化指标佐证育人成效。

2. 教学语言的感染力塑造

叙事性表达:在讲解专业技能时穿插行业先锋故事,激发情感共鸣;

互动性设计:通过预设“学生提问—教师引导”脚本,在无生课堂中营造思维碰撞的张力。

从长江职业学院“德艺双馨”的育人成果,到辽东学院“扎根基层”的职业信念培育,优秀案例无不印证:唯有将课程思政与职业素养教育视为“双螺旋”,才能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参赛教师需以大赛为契机,在教学设计中凸显“思政为魂、素养为核”的职教特色,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彰显育人初心,交出新时代职教改革的优质答卷。

 

发布于:2025年03月14日 10:13:07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