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能力比赛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与传统文化
在教学能力比赛的舞台上,教师们不仅展示着专业的教学技能和创新的教学理念,更在课程中巧妙地融入了思政元素和传统文化,使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和文化的传承。近年来,评委们愈发重视课程思政的“自然渗透”与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这成为教学能力比赛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思政融合:学科特点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径,它要求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教学能力比赛中,参赛教师们结合学科特点,巧妙地设计思政切入点,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中,实现了学科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

在工科课程中,教师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他们通过项目实践、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鼓励学生在实践中追求卓越、精益求精。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培养了他们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
而在文科课程中,教师们则更多地关联文化自信。他们通过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引导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教师们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化交流活动,如国际学术会议、文化讲座等,让学生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
二、传统文化实践:教学设计中的文化瑰宝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在教学能力比赛中,参赛教师们通过“我们的节日”活动、非遗项目体验等教学设计,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的节日”活动是教师们常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他们结合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如组织学生制作节日食品、参与节日庆典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节日的由来和习俗,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非遗项目体验则是另一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教师们通过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组织学生参观非遗博物馆等方式,让学生近距离接触非遗项目,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同时,教师们还鼓励学生参与非遗项目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如制作非遗手工艺品、参与非遗文化传播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三、案例参考:地域文化与教学资源的深度融合
厦门市的“嘉庚精神宣传月”活动是一个将地域文化转化为教学资源的典型案例。在该活动中,教师们深入挖掘陈嘉庚先生的爱国精神和奉献精神,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中。他们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陈嘉庚纪念馆、举办陈嘉庚精神讲座等方式,让学生了解陈嘉庚先生的生平事迹和精神品质。同时,教师们还鼓励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践行陈嘉庚精神。
这种将地域文化转化为教学资源的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程内容,更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它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思政元素与传统文化的融入是教学能力比赛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更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文化素养的培养。通过巧妙地设计思政切入点和传统文化实践活动,教师们可以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同时,这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平台,推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