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职成司:鼓励选用数字教材,推动人工智能教学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人近日提到,数字化和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方式变革、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新修订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以下简称“新标准”)明确提出,要推动专业升级与数字化改造,实施课程教学的数字化转型,鼓励使用形态丰富、易于更新的数字教材,并通过虚拟仿真等技术开展实训,建设包括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案例库和虚拟仿真软件在内的专业教学资源。
新标准助力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了758项新修订的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覆盖《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1434个专业的52.9%,涉及19个专业大类和90个专业类。其中,中职标准223项,高职专科标准471项,职业本科标准64项。根据2024年全国职业教育专业布点数据,新标准覆盖了10.1万余个专业点,占总数的82.1%。
新标准在系统设计中职、高职专科和职业本科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的培养,推动专业教学紧跟产业和技术发展步伐。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是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展专业教学的基本依据。
数字化与人工智能:职业教育的新引擎
在虚拟仿真实训、行业大数据分析等场景中,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催生颠覆性的教学模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聂伟博士指出,职业教育专业设计覆盖千行百业,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场景极为丰富。与其他教育类型相比,职业教育具有更强的技术应用场景优势,更有利于构建生态优势。
“人工智能的迅速普及极大地释放了教育教学的活力和空间,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率。”聂伟表示,人工智能正在对传统教师的教学方式、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带来挑战,教师“去中心化”现象已然出现,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从传统的“人—人”模式向“人—机”互动模式转变。这不仅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他们的信息获取能力带来了更大挑战。
聂伟进一步指出,数字化技术打破了时空和物理空间的限制,使学习随时随地都能发生。同时,数字技术能够更有效地呈现难以言传的默会知识,提高知识传递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对于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而言,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能够有效解决实习实训的“三高三难”问题——即“高投入、高难度、高风险,难实施、难观摩、难再现”,从而增强人才培养对生产服务岗位的适应性和匹配度。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政也提到,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一直在推进,近年来的转型更加强调数字技术在人才培养和学校治理等领域的高水平应用,“应用为王”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在一些领域,职业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优势和特点也更加明显。
李政指出,VR、AR技术驱动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不仅解决了实训场景危险度高、实训材料成本高、实训工位少等问题,还催生了“沉浸式教学模式”和“虚实结合教学模式”等新的教学模式。大模型技术驱动的数字教材和学习系统,让线性化的教学和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灵活和网络化,学生可以借助大模型技术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如何高效、准确地与大模型进行对话,将成为学生未来必备的学习能力之一。此外,大数据驱动的行业人才需求分析技术,让大规模人才需求调研变得更加可行,专业对应的岗位人才需求数量、任职要求等都可以实时爬取和深度分析,从而为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支持。
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在全面规定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材资源、实习实训、师资保障和质量评价等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新标准也为学校结合区域、行业实际以及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需求,自主设置课程、开展人才培养留出了空间。
新标准新增了概述要素和毕业要求要素,单列师资队伍要素,进一步强调师资队伍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此外,新标准加强实践性教学,要求中职、高职专科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50%,职业本科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不少于总学时的60%。同时,明确校外企业岗位实习时间一般不超过3个月,并加强校内实训教学。职业本科专业一般不要求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而是将工艺改进、产品(服务)设计、技术(服务)创新、技艺展示、专利研发等作为毕业设计(创作)的重要内容。
李政认为,职业院校内部需要构建高质量的数据生产和使用机制。目前,大部分职业院校都配备了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不同渠道收集各类数据,但这些数据不仅要生产和收集,更要投入使用,真正贯彻数字化治理的理念,形成服务办学的数据挖掘和使用能力。
“政府应通过财政支持,保障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经费投入,尤其是通过专项资金等方式,撬动市场资源主动投入设备研发和技术开发,引导教师开展高质量的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场景开发。”李政指出,这将有助于解决实习实训的时空限制问题、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协同问题以及制度化教育与个性化学习的潜在冲突问题。他还强调,教育行政部门应及时制定数据收集和使用规则,有序协调关键数据在政府、企业、行业和学校之间的流通和共享,为职业教育大规模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做好制度和规则建设准备。
聂伟也指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天职和使命。职业教育与生产服务一线距离最近,这一类型特征既带来了挑战,也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以适应生产技术的快速迭代。
“人工智能的介入可以有效弥合教学与生产之间的差距。”聂伟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庞大的数据和强大的算力,能够根据生产技术的变化趋势提供价值预判和解决方案,为教育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提供可能。他提到,人工智能全流程赋能教学改革正在成为现实,它使教师的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师生互动更加频繁和高效,作业批改和学习辅导更加高效,学生评价更加客观,教学痕迹记录更加真实,知识和技能传授更加有效。
“在积极拥抱技术推动教学改革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技术伦理和个人隐私的保护。这是信息化、数字化时代,每个人都面临的考验和问题。”聂伟感慨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