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下的人才培养:以教学能力比赛为视角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在这一背景下,职业教育作为连接教育与产业的桥梁,其人才培养目标亟需进行系统性升级,以适应新质生产力对人才的需求。本文将从复合型能力培养和数字化与智能化素养两个维度出发,结合教学能力比赛,探讨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及其实践路径。
一、复合型能力培养:从单一技能向“创新+技术+跨界”转型
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单一技能的人才已难以满足市场的多元化需求。因此,职业教育必须转向培养具备创新能力、技术专长和跨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不仅能够在特定领域内精耕细作,还能跨领域整合资源,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便是一个典型的复合型能力培养案例。该基地不仅通过模拟真实工作环境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还融入了安全意识、团队协作等综合素养的培养。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化工生产模拟操作,不仅能够熟悉生产流程,还能在实践中锻炼应急处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单一技能培养的局限,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教学能力比赛中,参赛教师们也积极探索和实践复合型能力培养的路径。他们通过设计跨学科的项目式学习任务,鼓励学生跨学科合作,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们还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行业动态和技术前沿,培养他们的技术敏感度和跨界整合能力。
二、数字化与智能化素养:融入新质生产力核心技术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技术,正逐步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将这些技术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数字化与智能化素养。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还能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将科技实景与价值观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技术伦理观。学生们在参观农业科技园区、了解现代农业技术的过程中,不仅能够直观感受到科技的力量,还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技术伦理和社会责任。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数字化与智能化素养,还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在教学能力比赛中,参赛教师们也展示了在数字化与智能化素养培养方面的创新实践。他们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先进技术,设计出生动有趣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教师们还通过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进行精准评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资源。
三、教学能力比赛:检验与展示人才培养成果的平台
教学能力比赛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活动,不仅是对教师们教学能力的检验和展示,更是对人才培养成果的一次全面检验。在比赛中,教师们通过展示自己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成果,展示了职业教育在复合型能力培养和数字化与智能化素养培养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同时,教学能力比赛也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通过比赛,教师们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彼此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这种交流和学习的氛围,不仅促进了教师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也推动了整个职业教育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新质生产力对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教育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进行系统性升级,培养具备创新能力、技术专长和跨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及具备数字化与智能化素养的未来人才。教学能力比赛作为检验与展示人才培养成果的平台,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需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