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学评一体化”到“育人共同体”:教学能力比赛创新实践
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持续深化的今天,如何有效推进思政教育从零散碎片向系统整体的转变,成为教学能力比赛中教师脱颖而出的重要考量。本文旨在结合多地实践案例,深入探讨如何通过评价改革驱动教学设计创新,以及运用协同机制构建贯穿各学段的育人链条,从而打造出一套“可复制、可验证、可推广”的思政课创新范式。
一、教学评一体化闭环设计:精准评价引领思政教育新方向
思政教育要想“看得见、测得准”,就必须构建一套科学的教学评一体化闭环设计。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在这一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他们建立了“六位一体”评价体系,该体系涵盖了学生参与乡村振兴项目的实践报告、企业导师反馈以及社区满意度调查等多个维度。教师依据这些反馈数据,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设计,形成了一个“实践—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这种机制不仅提升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促进了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二、跨学段协同育人路径:打破壁垒,构建连续成长链
为了打破各学段之间的壁垒,实现思政教育的无缝衔接,我们需要构建一条贯穿小学至大学的“成长链”。在大学阶段,通过“一带一路跨境电商研究”等项目,要求学生提交包含文化差异分析、社会责任论证的综合性方案,以此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跨学段教研共同体的建立也是关键一环。例如,武汉大学联合多所中小学开展“责任教育”主题备课活动,中学教师提供学情数据,高校教师设计理论框架,共同开发出《社会责任素养发展量表》,为各学段思政教育的有效衔接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企业导师认证制度的引入也为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在工程伦理课程中,行业专家参与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如“地铁施工伦理冲突案例库”,这些案例成为教学评一体化的核心资源,极大地增强了思政教育的现实针对性和说服力。
为了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我们还搭建了“思政元素共享云平台”,收录了各学段的典型资源。其中,高校资源包中的《科技伦理辩论赛案例集》不仅包含了企业真实的技术困境描述,还提供了多维度的评价标准,为各学段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参考。

三、技术赋能评价改革:数据实证,虚实融合
在数字化时代,技术成为推动评价改革的重要力量。教育部试点的“思政素养身份证”系统通过学籍档案关联学生在各学段的典型行为,形成了全周期的成长档案。在大学阶段,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社会效益评估被纳入其中,最终生成“社会责任指数”雷达图,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客观的评价。
智能诊断工具的创新应用也极大地提升了思政教育的精准度。作文智能批改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学生在征文中的政策理解偏差,并推送相关微课进行纠正;课堂行为分析仪则通过表情识别、姿态捕捉等技术,精准捕捉学生在讨论中的认知冲突点,为教师设计辩论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虚实结合评价场域的开发更是为思政教育带来了全新的体验。在“元宇宙思政馆”中,学生化身数字人,在虚拟场景中完成特定任务。无论是历史情境模拟中的演讲评分,还是未来挑战应对中的方案评估,都充分运用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学生在沉浸式的体验中深化了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和认同。
结语:从“知识传递”到“价值共生”的生态化跃迁
当教学评一体化遇见大思政课改革,教育的本质发生了深刻变化。从传统的“知识传递”到如今的“价值共生”,教师需以评价为导航仪,用数据破解思政教育“不可见”的难题;以协同为连接器,让小学的感性认知与大学的理性思辨形成育人合力;以技术为催化剂,在虚实融合中锻造学生的价值判断力。这不仅是参赛夺魁的“方法 论”,更是新时代铸魂育人的“必答题”。
正如集美大学“AI对话嘉庚精神”项目所启示我们的那样:唯有让评价扎根实践、让协同穿透学段、让技术服务育人,方能真正实现“教—学—评—育”的生态化跃迁。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实践,为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而不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