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一线教师们关注哪些教育问题?

26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每年两会期间,教育界代表和委员们围绕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建言献策。两会不仅是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重要舞台,也日益成为中国亿万民众参与听政论政的特殊平台。民之所望,施政所向。今年两会,老师们关注哪些教育议题?又有哪些针对性建议?《教育家》征集了老师们的心声,让我们一探究竟。


内容图片


关注一:为教师减负


(1)切实落实教师减负,保障教学核心职能

广东省朱穗清名班主任工作室、广州市刘顺宜名班主任工作室、第六中学高中物理教师 林悦楠


1.精简非教学任务:教师目前承担大量行政事务(如填表、迎检等),建议明确“非教学任务准入清单”,严控无关事务进校园,让教师回归课堂本位。


2.建立减负监督机制:将减负成效纳入地方政府教育督导考核,对“明减暗增”现象进行问责。


3.优化生师比配置:降低生师比至合理范围,缓解教师超负荷工作压力,例如高中阶段生师比可逐步调整至10:1以下,提升教学精细化水平。


(2)充分利用智能工具为教师减负增效

湖南省衡阳市第一中学教师 蒋阳波


近年来,教师非教学负担问题引起党和国家的关注,各省市也纷纷出台相关减负政策。然而,教师工作负担依然较重。例如,一般科目每周12节课程已是正常教学工作量,主科教师工作量更大,且不包括班主任、中层干部等岗位的工作量。教师往往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备课、批改作业,甚至下班后才能完成教案撰写,这严重消耗了教师的工作热情。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如DeepSeeK等工具,为教师减负增效提供了新思路。我们期待教育软硬件行业能够深入教育领域,开发出更科学、更智能的产品,为教师赋能。


关注二:教师工资待遇


(1)解决教师待遇之困

四川省珙县巡场镇第一小学校教师 陈俊龙


教育问题频现两会,原因之一是许多问题只治标不治本。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统一评优评职标准:目前评优评职标准不统一,矛盾下移至基层。相关部门应制定统一标准,便于各地执行。

2.提高教龄津贴:现行教龄津贴标准过低,难以激励教师长期从教。建议与时俱进,提高津贴标准。


(2)提高教师待遇,增强职业吸引力

广东省朱穗清名班主任工作室、广州市刘顺宜名班主任工作室、第六中学高中物理教师 林悦楠


1.落实岗位津贴与绩效激励:尽快解决普通高中教师13月工资及班主任津贴发放问题,明确财政保障机制,避免地区差异过大。可借鉴江西泰和经验,将教育奖励基金向一线教师倾斜。


2.完善职称评聘制度:增加高级职称比例,将课后服务、跨学科教学等创新实践纳入职称评审指标。


3.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定期组织心理健康筛查,推广教师弹性工作制,为长期担任班主任或毕业班教学的教师提供疗养机会。


(3)改革教师绩效考核方式

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龙门乡官上村完小教师 张会军


教师绩效考核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事与愿违”的现象。建议出台教师绩效考核新政策,对优质多劳的教师,以评优选先、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专项奖励金等方式进行表彰奖励,避免从个人总工资中提取资金进行再分配。


关注三:学生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


(1)深化教育改革,适应未来人才培养需求

广东省朱穗清名班主任工作室、广州市刘顺宜名班主任工作室、第六中学高中物理教师 林悦楠


1.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在高中阶段开设AI通识课程,探索“师-生-机”三元教学结构,利用AI辅助个性化学习诊断与资源推送。


2.强化学科交叉与实践能力:推广项目式学习(PBL),鼓励校企合作建立创新实验室,如与科研机构联合开设“强基计划”实践基地。


3.重构教育评价体系:减少唯分数倾向,将学生心理健康、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并建立过程性评价数据库。


4.保障学生课间与体育活动:明确要求学校不得挤占课间时间,推广“阳光体育一小时”。


5.加强心理健康课程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国家课程方案,按1:500配齐专职心理教师,建立校园心理危机分级干预机制。


6.推进“大美育”体系建设

开发地方非遗美育课程,建立城乡学校美育资源云共享平台,破解艺术教育薄弱难题。


(2)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甘肃省积石山县中咀岭乡中咀岭小学教师 李向龙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愈发凸显。建议:


1.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将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必修课,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特征设计课程内容。

2.壮大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通过培训现有教师、引进专业心理人才等方式充实师资力量。


3.建立心理健康预警机制:学校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为每位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筛查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及时提供专业辅导。


(3)构建“预防-干预-支持”全链条机制

山东省临清市京华中学教师 齐欣


初中学生正值青春期心理波动高峰期,需构建全链条机制:


1.课程必修化:每周开设1节心理必修课,涵盖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内容。


2.筛查常态化:每学期开展两次全员心理测评,利用AI技术辅助分析,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3.家校社联动:社区配套建设“青少年心理驿站”,组织家长工作坊普及科学教育理念。


(4)推动高中周末双休切实落地

河北省卢龙县中学教师 张爱军


高中阶段双休制度面临诸多困境,建议:


1.推动教育教学评价体系落地: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改变以分数和升学率为主的评价方式。


2.拓展综合素质兴趣班:周末开设绘画、音乐、科创等才艺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3.加强家长培训:引导家长树立正确育人观,提升育人能力。


关注四:教育信息化、数智化


(1)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甘肃省积石山县中咀岭乡中咀岭小学教师 李向龙


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目前仍存在区域不均衡、应用水平低等问题。建议:


1.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方式,开展针对性培训课程,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优化教育资源平台建设:整合全国优质教育资源,搭建统一共享平台,运用大数据技术精准推送资源。


3.促进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公平融合:借助信息技术填平城乡、区域教育资源鸿沟,如利用在线直播课堂、远程教学等方式,让偏远地区学生共享优质资源。


(2)技术赋能精准教学,推动“AI+教育”深度融合

山东省临清市京华中学教师 齐欣


教育数字化是教学提质增效的关键抓手,建议构建“三智一体”教学体系:


1.智能诊断系统:利用AI技术分析学生课堂表现和作业数据,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推送针对性练习题。


2.虚拟教学场景:开发VR/AR模拟实验室,将抽象知识具象化,如化学课通过虚拟实验观察分子运动。


3.家校协同平台:搭建“学校-家庭-学生”三方互动平台,实时共享学习进度与心理健康数据。


关注五:“青椒”困境


高校青年教师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研究生工作办公室教师 王辰(博士)


高校青年教师普遍感觉工作强度大,身心俱疲。高校青年教师既工作强度大,又呈现出偏低的薪资水平。在劳动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的情况下,高校青年教师的获得感无法被满足,这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发展。建议:通过一系列自上而下行之有效的改革,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少写些材料,少整点报告/汇报,少填写表格),合理工作分配,降低重复劳动(学校职能部门希望能各司其职,不要一个通知好几个部门发),切实将青年教师从超负荷的工作中解绑出来。同时,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福利待遇保障,完善价值激励制度。高校青年教师普遍承担着很大责任,且面临着巨大压力,无法处理好事业和家庭二者之间的矛盾。晚上和周末,青年教师到底是陪家人,还是去办公室加班搞项目迎考核?往往,他们在忙着家庭事情时,对自己的工作进展既会有一种焦虑,又会有一种被现实掣肘的无力感。


建议:希望高校能够营造纯粹的学术环境、没有记工分似的硬性考核、细心体贴的后勤保障。对此,学校可以组织新教师入职培训、青年教师教学发展研修,经常不定期组织青年教师座谈会,增强对其教学科研、婚姻家庭、身心健康等的关注、关爱、关切,真正了解这一“弱势群体”当下的所思所想、所愿所需。



来源:网路

声明:旨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发布于:2025年03月11日 17:44:5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