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能力比赛中如何更好地融入人工智能?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人工智能(AI)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教育的版图。教学能力比赛,作为激发教育教学创新的活力源泉,自然而然地成为了AI技术与教育实践融合的试验田。本文旨在从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维度,探讨如何在教学能力比赛中巧妙融入人工智能,以推动教育教学的智能化转型。
AI助力教学的核心理念
个性化教育的实现:AI依托大数据分析,能够精准捕捉学生的学习特征,包括学习进度、兴趣偏好及知识掌握程度等,进而为每位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路径和内容推荐。这一理念根植于多元智能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尊重个体差异,力求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其最适合的学习节奏中绽放光彩。
智能辅助,减负增效:借助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先进技术,AI能够提供智能辅导、作业自动批改、语音交互等支持,有效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使其能更专注于教学设计与学生思维引导。从认知负荷理论视角来看,这不仅提升了教学效率,还增强了学习的互动性和即时反馈机制。
数据驱动的教学评估:AI通过收集并分析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数据,如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能够构建出全面而精准的教学评价模型。这一做法与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的教育评价理论相契合,为教学改进和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AI在教学能力比赛中的实践应用
教学设计智能化:参赛教师可利用AI工具快速生成教学资源,如教案、课件及教学案例。通过输入教学主题、目标及学生特征等信息,如文心一言、通义千问等大语言模型能迅速生成初步框架,教师再结合实际调整,极大提升了设计效率与质量。
课堂互动新体验:在课堂上,AI辅助教学工具如智能教学软件、虚拟数字人教师等,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通过实时问答、投票、小组讨论等形式,增强课堂互动性。同时,智能评测系统能即时监测学生表现,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即时反馈。
课外学习个性化:AI还能为学生的课外学习提供个性化支持,推荐适宜的学习资源,跟踪学习进度,并通过定期提醒与反馈,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
多元化教学评价:AI技术使教学评价更加全面,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考试成绩,而是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过程数据,如在线学习时长、作业质量、课堂互动等,通过数据分析模型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及知识掌握情况。教师亦能利用AI工具进行自我反思,持续优化教学方法。
案例分享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建 AI 金课研究中心,推动 AI 课程改造,全覆盖开设《人工智能》必修课程。以项目式教学为契机,定制学生个性化工单,通过智能交互式追踪学生学习频率、薄弱点、兴趣度等,匹配推送学习资源,量化分析学生成长曲线,实施 “AI 领学” 的 “伴随式智能化人机交互教学”,助力学生自适应学习。

古林职高:信息技术学科 “科技赋创意,轻松做文创” 教学设计荣获教育部职业教育典型案例。唐家盛老师以学校举办市直属运动会为契机,以运动会吉祥物设计比赛为情境,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工具从简单到复杂体验文创设计流程。学生依托新质生产力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班级导生的辅助下,提炼设计要素,撰写提示词,依靠 “通义万相” 生成设计素材,使用 photoshop 处理素材并合成吉祥物成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

江苏省淮海技师学院:在 2024 年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中获得 2 金 1 银 2 铜的优异成绩,并夺得 “冠军选手单位” 称号。学院不断优化和升级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体系,开设多个相关专业,拥有多个实训基地,并构建与企业深度合作的模式,实现了 “招生与招工同步,入学与入企衔接,毕业与就业一体” 的无缝对接,其教学理念及培养体系在大赛中得到深入检验和验证。

萍乡技师学院:在 2024 年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 —— 第三届全国人工智能应用技术技能大赛决赛中,该校两名学生彭婷婷和阳宇杰荣获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 S 项目(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向)学生组一等奖。学校在备赛过程中,指导老师深入研究比赛规则和技术要求,制定训练计划并组织模拟比赛,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教育模式,增强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总之,教学能力比赛中AI的深度融合,不仅促进了教学模式的创新,更提升了教学质量与效率,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