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如何用好DeepSeek这把“双刃剑”?
随着DeepSeek等国产大模型的迭代升级,我国人工智能技术自主创新迈入新阶段。在高校教学与科研场景中,AI工具正从“效率加速器”向“创新催化剂”演进。但是,如何平衡其工具属性与人类主体性,成为当下学界关注的焦点。

AI翻译凭借高效、低成本的优势,正在迅速占领市场,译者的生存空间随之被急剧压缩。然而,大多数行业从业者表示,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还不足以全面取代人的翻译,各行各业反而在不断提升对翻译的要求。
苏州大学朝鲜语系大三在读生张晴给记者举了个例子:
在翻译游戏名“123木头人”时,DeepSeek不仅理解了游戏背后的文化意象,还将其巧妙地译成“木槿花开了”,这与韩国该游戏的传统口令相契合。
“在韩国,这是一项广为人知的传统游戏。我们使用的口令是‘123木头人’,在韩国则是‘木槿花开了’这样一句歌谣。这种AI初筛,之后人工再进一步校验的模式,印证了技术辅助翻译的可行性。”张晴说。
在韩国交换期间,虽然试用了多款AI工具进行口语对话训练,但她始终坚持自主构建学习框架。“比如今天练点餐对话,明天学面试用语。AI能纠正发音,但对话逻辑和礼仪分寸必须自己把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理解隐喻背后的社会语境至关重要。AI虽能优化表达流畅度,却无法替代人对文化张力的深刻把握。”众多外语生和张晴一样,普遍认同在学习中应将AI视为“数字助手”,而非“决策主体”。
基于此,张晴也总结出一条原则:利用AI查资料、改语法无妨,但学习目标和框架必须自主设定。
在教学领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会科学处副处长、教授朱光指出,AI正在重塑教学价值链。
“传统教学中,教师需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知识整合,而AI的集成能力可大幅提升此环节的效率。当学生5秒内获取超越课堂的知识图谱,教师必须转向高阶思维培养。”
朱光指出,这种转型面临双重挑战。
“一方面,AI生成的文献综述可能弱化学生的学术批判能力;另一方面,技术赋能让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对此,可以尝试‘AI预研+课堂思辨’模式,即课前由AI完成基础资料梳理,课堂时间专注理论辨析与创新推演,尽可能保护学生的原创观点产出。”
南京审计大学徐超教授团队的技术实践则提供了硬件视角。
日前,南京审计大学就发布了面向审计行业的DeepSeek使用“神器”——《面向审计行业DeepSeek大模型操作指南(v1.0)》(以下简称《指南》),让DeepSeek在人机协作模式下,成为审计人员的得力助手。

“实验测试表明,DeepSeek在审计效率、审计智能化等方面表现突出,能够协助审计人员完成80%以上的审计报告撰写工作。更值得一提的是,它还能对审计过程中涉及的法律条款给出精准解读,大大提高了审计问题的定性效率。”徐超强调,AI的真正价值在于拓展人类能力边界,而非简单替代,“当技术能完成50层高楼灭火等极限任务时,人类的创造力应聚焦于更复杂的系统设计。”
AI工具的应用,实质上是认知革命的具象化体现。在效率层面,其信息处理速度远超人脑;但在创新维度,人类独有的跨域联想、价值判断等能力仍具不可替代性。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江苏省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刘玉柱提出,应将AI工具使用纳入通识课程,强化“提问-验证-重构”的数字素养训练;同时研发AI内容检测系统,建立分级引用标准;并明确科研创作中AI的贡献度计量方式。
随着DeepSeek等大模型逐步逼近技术奇点,高校正站在教育范式转型的十字路口。效率与创造力的平衡,实则是人类文明与技术文明的价值校准。这种动态平衡的智慧,或将定义AI时代的教育新哲学。
来源:江苏广电总台·荔枝新闻中心
以上图文,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司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