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常见问题与解决策略

39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来源:其他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的重要改革举措,旨在通过专业课程实现德育目标,构建“大思政”格局,提升学生的思政素养。然而,在实际推进过程中,课程思政仍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将分析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课程思政教学的德育目标

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将思政元素自然融入专业课程,通过德育目标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体目标包括:

 

1. 增强师德师风建设: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资源融入课程教学,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

 

 

2. 挖掘学科思政元素:充分运用各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建设充满思政元素的通识和专业课程。

 

 

3. 提升学生思政素养:通过思政内容的有效融入,增强学生的思想觉悟、政治信念和道德品格。

 

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尽管课程思政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以下问题:

 

1. 目标定位不明确:部分课程缺乏科学系统的思维,未从思政元素融入的原则出发,制定可实施的教学方案。

 

 

2. 教师融合能力不足:专业课教师在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时,存在顾此失彼或过犹不及的现象,影响教学效果。

 

 

3. 教学形式化:部分课程思政教学流于形式,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思政教育效果不佳。

 

 

4. 教学内容分化:部分教师将思政内容独立于专业教学之外,导致课程内容割裂,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三、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

 

1. 增强教师对思政教育功能的认识

教师应认识到思政教育不仅是思政课的任务,也是专业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专业课程平台,为学生提供全面的思政教育。

 

 

2. 明确课程思政的重要地位

专业课教师需认识到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的必要性,避免生搬硬套,实现思政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

 

 

3. 提升教师的思政理论水平

教师应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国家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提升自身的思政理论水平。

 

 

4. 提高教师的信息甄别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教师需具备甄别真假信息的能力,抵制错误言论,弘扬正能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二)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1. 明确不同类型课程的差异

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思政内容,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哲学社科类课程可重点挖掘道德修养和文化传承方面的思政元素。

 

 

2. 持续挖掘思政元素

思政元素的挖掘应与时俱进,结合时代发展,不断完善思政教育体系。

 

 

3. 加强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合作

通过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思政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的合作,共同探讨思政元素的融入方法。

 

 

4. 注重顶层设计,实现多门课程联动

通过系统性思维,将思政教育目标分解到各专业课程中,实现多门课程的协同育人。

 


(三)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有机融合

 

1. 引入现实问题

将现实问题引入专业课程,引导学生思考思政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例如,在经济学课程中引入国际经济形势的案例,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2. 明确融合途径

精准定位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点,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自然引出思政内容,实现思政教育的全面开展。

四、总结

课程思政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课程思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可以有效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完善学校思政教育体系。希望本文的分析和建议能为高校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助力课程思政改革的深入推进。

 


发布于:2025年02月10日 11:09:55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