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前沿:第二轮“双高”校遴选策略与入围条件深度解析
高职教育第一轮“双高”建设计划历经数年精心实施,现已步入终期验收的关键阶段。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的关注焦点,似乎已悄然转移,不再仅仅局限于首轮“双高”的验收成果,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具前瞻性的议题——第二轮“双高”院校的遴选机制以及入围该计划所需满足的条件。
“双高”计划的宏伟蓝图,旨在“打造一批引领改革潮流、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彰显中国特色且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以此带动职业教育持续深化改革创新,强化内涵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跨越”。秉持着这一崇高目标,在第一轮“双高”校遴选过程中,我们坚定不移地遵循了“质量为先、改革导向、扶优扶强”的核心原则,并巧妙地采用了“面向独立设置的专科高职学校(涵盖社会力量举办的专科高职学校),精准布局高水平学校与高水平专业群两大类别”的科学遴选方法。为了确保政策的连贯性与稳定性,第二轮“双高”校的遴选工作,有极大可能仍将沿用这一行之有效的策略。
时光荏苒,经过数年的快速发展,我国高职教育的形势已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第二轮“双高”校的遴选条件,也必将与时俱进,与第一轮的遴选条件有所差异。但鉴于国家政策的严肃性与连续性,遴选条件的总体框架预计不会有颠覆性的改变,变化较为显著的,将是那些体现高职院校水平与质量的关键标志性成果类型,即第一轮“双高”校遴选中的“九进五”核心部分。
那么,究竟具备了哪些条件,高职院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功入围第二轮“双高”校呢?让我们深入剖析,一探究竟。
入围第一轮“双高”校,需满足四项基本条件,这四项条件分别代表着办学条件的优越性、育人水平的卓越性、干事创业的强烈意愿以及改革成效的显著性,同时精准对应着具备良好的建设基础(具备条件建成高水平院校,能够有效引领改革、有力支撑发展)、积极主动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政策(踊跃参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项目、愿意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事业倾尽全力)、拥有建成高水平高职院校的强大能力(可见的标志性成果)等关键要素。在第二轮“双高”遴选的征程中,这一基本思路仍将保持稳定,但某些具体的表述将焕然一新。例如,首轮条件中诸如“合作企业对学校支持投入力度大”“学校坚守职业教育办学定位与方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高,教育教学改革、校企合作以及专业建设基础扎实,人才培养质量与师资队伍水平卓越,学生就业水平高,社会支持度高”等略显模糊的表述,有望被“组建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明确的量化标准”“积极开展1+X证书试点项目”“全力推进现场工程师培养计划”“深度参与学徒制培养,学生参与比例达标”“毕业生平均薪资水平达到具体数额”等更加明确、具体的表述所取代。首轮遴选条件中部分不再适应当前形势的条件,如“学校未列入本省升本规划”等,或将被果断删除。
立足于国家近几年大力推进的职业教育改革浪潮,一系列具有前瞻性与引领性的改革项目,有望被列入第二轮“双高”遴选条件的范畴。这些项目涵盖了1+X证书制度试点、现场工程师培养、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国家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等诸多关键领域。
在标志性成果的奖项方面,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获奖(涵盖集体与个人奖项)、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奖、全国教材建设奖、国家科技三大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等极具分量的奖项,极有可能成为衡量高职院校实力与水平的关键指标,被列入第二轮“双高”遴选的标志性成果清单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