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全面通关策略与实践指南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已成为推动高校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教育部于2013年12月发布的《关于开展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通知》明确了审核评估的核心目标:尊重学校办学自主权,推进人才培养多样化,强调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中的主体地位。本文将为高校提供全面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通关策略与实践指南。
一、审核评估的核心理念
审核评估的核心是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进行评价。其基本原则包括主体性、目标性、多样性、发展性和实证性。评估方法强调目标导向、问题引导、事实判断,注重学校自我评估、自我检验、自我改进。
二、新一轮评估的特点
新一轮教学评估重视学校的主体地位,摒弃“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校”的评估方法,转而把“尺子”交给学校,由学校决定自身的定位与目标。评估重点从评价变为发展,性质从结果判断变为改进建议,淡化了结论,赋予学校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为其多样化和特色发展提供空间。
三、学校如何应对审核评估
面对评估方式的改变,学校需围绕评估范围自行设立评估指标。以下是对审核评估标准中每个模块的具体应对策略:
1. 定位与目标
培养结果:学校应向学生公布培养结果的要求,证明学生达到了教育目标。具体措施包括在校生成长全程跟踪评价、毕业生半年后和五年后调查、用人单位调查、课程评价调查以及教师发展调查等。
师生认可度:通过毕业生评价、在校生评价,了解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认可情况,为学校发展目标的调整提供数据支持。
2. 师资队伍
教育教学水平:定期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方法、教师行为、教学效果及授课教师满意度,从教师自评和学生评价两方面收集数据。
教师教学投入:在评教评课系统中加入教学活动投入时间、课后辅导答疑频度、师生日常交流频率、教学投入效果等评价指标。
3. 教学资源
专业建设:了解重点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行业流向和就业质量,调整专业结构和培养标准;了解新建专业的建设效果,跟踪学生对新建专业的认同度。
课程建设:了解各专业核心课程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度和满足度,调整课程建设规划与执行,结合在校生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评价,改进各年级的课程教学计划。
4. 培养过程
课堂教学:关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并设置长效评价机制。根据教学评价结果,修改下一年的课程教学目标,对比前后两年的课程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和教学效果。
实践教学:明确实践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了解在校生参与实习实践的情况,加入对实践教学效果的即时评价,改善每一堂实践课程的质量。
第二课堂:注意活动的参与度和参与效果,制订第二课堂的培养计划。参与度方面,跟踪学生在校期间每年的社团/活动参与情况;参与效果方面,从毕业生数据入手,了解社团/活动对就业质量和工作能力的提升情况。
5. 学生发展
招生及生源情况:对本校整体生源情况统计分析,掌握其变化规律,制定完善的招生制度,评估招生宣传环节的内容与效果。
学生指导与服务:包括学习指导、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了解学生对教师基本行为的评价和教师为学生提供建议和辅导的时间分布,调查学生在校期间接受过的专业认知、心理咨询、职业前瞻教育等服务的参与情况和满意情况。
毕业生就业与发展:了解毕业生短期和中期就业情况,包括职业行业流向、就业率、月收入、专业相关度、就业现状满意度、职业期待吻合度和离职率等就业质量数据,衡量毕业生的就业发展问题。
6. 质量保障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需要上述各个模块的配合,从监控的过程来看,可以分为教学目标的质量管理、实施过程的质量管理、检测与反馈过程的质量管理以及调节过程的质量管理。收集的数据包括课程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课程教材、教学方法、课程考核方式、课程受欢迎程度、教师满意度、教师能力等。教学质量数据的收集手段可以多样化,学校可以尝试通过移动终端运行即时的教学评价系统,提高教学评价的参与度。
四、总结
面对新一轮教学评估,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等六个模块的持续改进一个也不能少,并应当成为学校长此以往的建设内容。只有切实加强内涵建设,将长效评价机制融入教学常态,才能真正意义上把“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20字方针落到实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