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师如何在新课程下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育人担当的有效路径,是教师通过总结亮点、发现问题,审慎归因、优化改进等举措,对自身的教学实践是否有效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再认识、再思考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但是相比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教学反思经常会被忽略。教学反思过程中精彩片段或教学困惑更多地是“想”得多,追问和感悟得少,能够及时记录更是难能可贵。当前,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如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业质量评价等方面的挑战,教学疑问也越来越多,教师对教学的反思理应越来越多。但从教师撰写案例看,如何进行教学反思,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和方法上的不足。
一些教师撰写的反思类似简单小结,只对教学情况做大致的、感觉化的叙述,如“本节课总体还比较顺利,学生的参与程度不足,有待改进”。这种缺少针对性的陈述,折射出教师不理解何为教学反思,缺乏对教学得失的敏感度,也表现出教师对教学的精致化追求不足。一些案例的教学反思呈现的是将教学设计的过程和意图做梳理说明。这种陈述是为了让别人明白,而不是让自己深思,常表现为夸赞自己的课如何流畅、自然,设计如何精巧,很少见到反映自己本人设计的客观、灵动、鲜活的课堂思考。有的教师在撰写教学反思时,往往把自己一次或几次有所改进的做法,从一般意义上做过度评价,如“通过案例贯通式探究,学生政治认同的素养明显提高”等。这反映出教师对教学实践的挑战性以及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渐进性认识不足。也有的教师所做的教学反思,止步于疑问例举,仅仅提出一系列教学困惑,缺少对这些问题做归类梳理和归因分析,也缺少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一、教学反思的基本遵循
反思要关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是否关注了人,即关注了学生的发展;是否坚持了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作为贯通性的要求并落实在教学的整体设计以及各个环节中;是否妥善处理了知识学习与素养培养的关系,将知识学习作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强大学理支撑。
客观真实。教学反思不是单凭主观感觉简单笼统地粗略小结,而是坚持从多方面获取信息反馈,通过复盘回忆、筛选分析、综合研判,对那些课上发生的“意想不到”,做深入、客观的原因分析。教学反思中,尽可能还原教学的真实过程和真切感受,要对真触动、真启发做出及时捕捉和总结,哪怕是在教学中发生了最不希望发生的境况,也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和启发。真正的客观真实的反思,是要考虑教师所处的发展阶段并做动态性发展分析。
全面分析。任何教学都不会完美无瑕,也不会一无是处。因而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反思时,既要总结亮点,积累富有智慧的巧妙方法,也要善于发现认知盲区,走出误区,提出疑难困惑。当前教师研讨交流中存在的常见问题是,有些教师要么是做教学思路或方式等方面的总结梳理,要么是对教学采取自我否定的方式,真正对教学做全面反思的还不多。可见,教学反思在注重亮点捕捉的同时,也要重视对问题和困惑的剖析。只有坚持“两点论”,才能全面、客观地面对问题,分析问题,更好地促进问题解决。
二、教学反思的内容要求
教学反思的内容要求广泛而深入,主要涉及教学思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活动设计、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内容。教学反思要求教师关注新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要求等在上述内容的融入和落实情况以及达成的教学实效。
1.教学思路的流畅度与教学目标的适切性。反思教学主题是否突出,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恰当、合理,是否有机融入了对学生核心素养和家国情怀教育,整体思路和教学目标是否符合学情,如学生阅历、认知水平,教学重点是否得到夯实,教学难点是否有效突破,各环节问题之间的关照度怎样,评估教学过程以及环节把控的进阶性和灵活度,评估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分析达成或未达成的原因,思考如何进一步优化目标和环节流程等。
2.活动设计的有效性与教学议题的贯通性。反思是否能够开展好活动型学科课程,活动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有效学习,学生的参与度、时间把握、学生的情感抒发、议题的贯通性及各环节的关系处理,活动主题与教学议题之间的契合度等,思考优化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有效路径。
3.教学内容的准确性与教学方法的适合性。教学中是否存在学生简单机械背记和片面理解的问题,是否有容易导致认识误区的内容讲解,评估学生对学科理论的理解和运用的准确度,思考教学改进的措施等。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评估教学手段(如多媒体、项目学习、小组讨论等)的运用效果,思考如何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等。
4.教学资源的利用度和学习体验的丰富性。反思资源案例选择是否具有典型性、育人性,关注资源挖掘的深度和运用的契合度,是否挖掘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国红色资源、地方特色资源,评估其对教学的支持作用,思考如何更好地整合利用教学资源。反思学生在课堂上、课外拓展学习体验的丰富程度,是否深入社会实践,是否体现知行合一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统一。是否将理想信念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国革命文化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体育健康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
5.教学评价的激励性和专业发展的持续性。评估学生的学习状态是否良好,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困难,思考如何因材施教,帮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反思是否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关注过程,评估是否基于学生学习过程以激励性评价。教学评价是否也关注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是否养成定期进行教学反思的习惯,将反思作为提升自我教学水平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评估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设计与实施的达成度,思考如何运用好教学评价,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三、教学反思的着力点
在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超出预想的情况:或者是对自己极具触动的聚焦点,或者是即时生成的闪光点,或者是出现多次却思而不得的困惑点等等。评估这些得失点,分析背后的原因,思考改进对策,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1.聚焦触动点。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让自己特别欣慰的亮点,或者是有所感叹的片段,这些亮点和片段,能够让自己对教学过程运用的某种观点进行重新审视,也能够让我们对某种方法的处理有所触动和启发,丰富我们的教学实践经验。例如,在设计关于校门口垃圾站是否应该搬迁的活动课中,教师通过查阅资料和深入探究,认识到垃圾站的功能对于城市建设不可或缺。而通过课前反复思考审视,发现视角局限在垃圾站的搬迁与否和垃圾站管理水平等问题上,关于垃圾分类问题可以考虑进入教学整体设计中。于是在课堂教学的最后,动员学生思考解决垃圾转运问题的治本之策是垃圾分类。另外,在学习《逻辑与思维》模块关于发散思维的教学中,组织学生围绕一个话题,体验了头脑风暴的活动,这个环节进行完,按照预设由一个学生进行反思小结,然而学生却仅对活动过程做了梳理概括。教师并没有急于做教师小结,而是又请学生发表看法,结果这位学生指出“同学们在活动中运用了检核表法、信息交合法等富有创造性想法”。多留一次发言的机会,学以致用的精彩点评就水到渠成。因此,与学生一起搭建表达交流舞台的观点和做法,应成为教师教学策略中的坚定选择。
2.关注错位点。教学设计往往会因为实际情况的不确定性,以及自身对教学认识存在局限或误区,有时会发生教学设计与教学实际不一致的情况。对于发生的偏差和错位,就要分析深层次的原因。我们可以通过复盘当时的场景,来逐步查找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例如,笔者曾经在不同阶段、不同场合,遇到了不得不延长上课时间的情况,虽然教学内容不同,学生群体也不同,但是共同的问题是时间控制不好。其中原因也一直没有找到。后来在向专家请教之后,才明白根本问题是教学目标不明确。因为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整体设计与局部环节设计的边界和指向不清晰,导致活动安排过于笼统而遭遇“前松后紧”的状况;因为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中明明已经恰到好处地围绕议题达成了教学效果,还意犹未尽继续“乘胜追击”,结果“画蛇添足”,不仅超时,还匆忙收尾。
3.捕捉生成点。教学生成是在教学推进的过程中,如在某个环节的组织落实或在某个与学生互动学习等场合,发生的意想不到的场面。因为教学设计是对学情和学习内容等做出的预先设计,而实际教学中往往因学生生活阅历的丰富多元和内容学习路径与方法的差异,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当教学条件环境具有带入感的时候,那么学生就会产生“入境”状态,一些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困惑就会被生发出来。此时教师能不能回答、要不要探讨必须做出决定,有些教师会因出现了“意料之外”而不免慌乱。遇到这种情况,我们课后应及时“捕捉”,针对如何回答这种问题和如何妥善化解问题做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经常捕捉生成点,能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经常反思,能在遇到“精彩纷呈”时巧妙地转化成教学资源,也能在遇到“出其不意”的时候,更自如地妥善处理和化解面对的问题。
4.深思困惑点。课堂是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演练场。就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做追问思考,能够顺藤摸瓜,刨根问底,找到更深层次的问题。深思教学中的这些困惑,往往能增强我们对新课程下高质量教学的深入理解。为什么要深究?因为那些困惑已久的问题,背后也许是教师对课程内容体系总体把握不足,也许是对教学本质的理解不够,也许是教学没有坚持核心素养导向,也许是还没有用好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评价等。可见,深入追问,能帮助教师实现从简单地关注教学方法到关注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教学观念等方面的转变,坚持深究,是弘扬教育家精神,争做“大先生”的优秀品质。
四、教学反思中的担当精神与辩证方法
做好教学反思需要具有担当精神和专业理论素养,同时也要善于运用辩证否定观,指导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提升教师教学专业水平。
1.勇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教育强国要“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为此,高中思政课教师要勇于担当,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落实新课程理念,立足教学实践,坚持做好对新课程下有效课堂教学的思考、研究和改进,探索上好思政课的有效方式和实现路径,站在更高视角看待自己的每一节政治课的意义和价值,更好发挥为中国式现代化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专业引领作用。
2.常于习得。教师自我反思是教师立足于自己的实践经验,通过深刻的内省来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动,整合自己的知识和信念的活动,它是“思考”的一种形式,又不同于一般的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首先是活生生的、寻根究底的、探究性的思考。”自我反思激发教师不满足于既定的结论,而是敢于对那些“习以为常”的“道理”提出质疑。质疑不排斥广泛学习,思政课程具有综合性强、内容丰富的特点,所以通过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时事政治热点、学科专业理论等方面的学习,可以为释疑解惑厚植底蕴。质疑也离不开向同行交流或专家请教学习,达到以“他山之石”破解质疑的效果。
3.善于“扬弃”。教学反思应发生在教师备课教学的全过程。无论在哪个环节,都要重视捕捉那些让自己惊叹的精彩点,并对这些精彩进行梳理总结,要坚持积累自己教学中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好的观念、策略、手段和方法等好成果。在此基础上,还要重视留意并矫正有关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中的偏差点、关注和破解学生的困惑点、走出教学实践的观念误区。教师要用辩证眼光看待教学中的得失优劣,让辩证否定的思考方式成为一种习惯,善于在历经积淀磨炼的过程中做到坚持不懈地积淀精华,摒弃糟粕,从而不断丰富经验,不断获得进步,提高教书育人的专业本领,成为学生成长路上名副其实的引路人。
教学反思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重要阶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反思应坚持方向性、求实性和全面性,着眼于学生的真实学习表现,自觉主动思考教学预设与教学实践的契合度,思考背后的问题原因,从而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发挥好思政课铸魂育人的重要作用。
来源:思想政治课教学
版权归原作者或平台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的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