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设计:以“铁碳合金相图”为例
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融合线上与线下教学优势的模式,近年来在高校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以《材料科学基础1》中的“铁碳合金相图”为例,详细介绍了混合式教学设计的思路与实施方法,旨在为高校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教学案例。
一、课程背景与教学目标
(一)课程背景
《材料科学基础1》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金属材料工程、粉体工程等专业的基础课程,研究材料成分、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该课程是学生专业发展的基石,直接影响其业务水平与发展潜力。课程于2008年和2012年分别获批合肥工业大学精品课程和安徽省精品课程,每年约有300名本科生学习。
(二)教学目标
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奠定基础,提升面向工程教育认证的学生培养质量。具体目标包括:
1. 知识目标:掌握Fe-Fe₃C相图的基本组成相及其在不同温度下的相和组织。
2. 能力目标:能够利用杠杆定律计算不同成分合金的相与组织相对含量。
3. 素养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获取、判断、评价和使用信息的能力。
二、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学理念
坚持立德树人,以学生为中心,面向产出,重构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模式
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解构知识体系、重构学习体系,解决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理论讲解难以深入、课堂枯燥、与社会发展脱节等。
三、教学内容与资源
(一)教学内容
以“铁碳合金相图”为例,重点讲解相图的基本构成、合金中的基本相、组织转变过程、杠杆定律的实际应用以及杂质元素对铁碳合金性能的影响。
(二)教学资源
1. 线上资源:依托中国慕课平台,利用大连理工大学录制的《材料科学基础》慕课资源,包括课程讲解、知识点测试和动画演示。
2. 线下资源:结合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进行课堂互动和答疑。
3. 虚拟仿真平台:利用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虚拟仿真教学平台,进行典型零件及工模具用钢的热处理虚拟仿真实验。
四、教学过程与实施方法
(一)课前自学
教师提前发布教学计划,包括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资源和参考资料。学生通过线上资源自主学习,教师提供在线答疑,整理共性问题以备课堂讲解。

(二)课堂导学
1. 引入:通过“泰坦尼克号”沉没事件,剖析钢中杂质元素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引入铁碳合金相图的重要意义。
2. 剖析:深度讲解相图构成及特殊相变类型。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不同成分铁碳合金的相和组织转变过程。
4. 探究:探究不同成分合金在冷却过程中的相及组织转变规律。
5. 评价:通过随堂测验检验学习效果。
6. 总结与点评:教师总结课程要点,布置课后作业。
(三)课后学习
发布作业清单,包括雨课堂测试题和开放型作业,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应用完成调查报告。
五、学习评价与反馈
(一)评价方式
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包括线上学习、课堂测试、作业撰写、期中期末考试等。
(二)反馈机制
利用雨课堂和腾讯问卷,及时收集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六、教学总结与反思
(一)教学总结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材料科学基础1》课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综合能力。
(二)教学反思
1. 学生适应性:学生对混合式教学较为陌生,初期参与积极性不高。
2. 评价体系:混合式教学评价体系尚在探索阶段,需进一步完善。
3. 教师负担:混合式教学设计与实施耗费教师大量时间,需提供更多支持。
总结
混合式教学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综合能力。通过科学的教学设计和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希望本文的案例能够为高校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助力混合式教学的推广与应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