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实施面临的挑战与难点
1.全员育人:高职院校人员构成复杂,育人职责界定面临挑战
全员育人是“三全育人”理念的首要组成部分。在高职院校中,教育者的队伍不仅涵盖了所有一线专职教师,还扩展到了辅导员、班主任、教辅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多个层面。此外,企业兼职教师、企业导师等外部教育资源,以及学生党员、团支书、社团干部等学生骨干也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力量。然而,在这种多元化的人员构成下,各类教育者在育人过程中的角色定位变得模糊不清。
全员育人的核心在于打造一个全员投入、职责明确、互动良好、各司其职的育人机制。但高职院校教育者类型的多样性,加上其内部治理体系相对不够精细,以及跨界教育所带来的组织边界模糊和职责划分难题,共同导致了高职院校在全员育人方面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人员职责难以清晰界定,岗位多样导致分工困难,以及事务繁杂使得考核评估难以实施。
2.全过程育人:高职院校育人过程长头绪多,育人工作成效监管难
全过程育人要求将立德树人贯穿到教育教学和学生成长全过程,这涉及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由于高职院校学生三年学习涉及课堂听讲、实际操作、社会实践、完成作业、社团活动、企业实习等多个教学环节,整个过程较长,环节较多,这带来以下几个问题:
其一,在育人工作实施过程中,尽管有人才培养方案的引导,能够保持教育教学的某种连续性,但由于不同课程性质、不同教师知识结构的作用,各个年级的教学目标、教学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差异很大,各个阶段的育人要素尚未实现有效衔接,这给育人的目标设定和成效检验带来困难,难以实现育人的跟踪管理和长期效应。
其二,高职院校育人部门涉及教学、教辅、学工、行政、后勤等各条线块。尽管有学校党委和行政的统一领导,但由于存在职能部门各司其职的体制障碍,不同部门工作的数据信息难以融通,这使得高职院校各部门育人工作各行其是,缺乏对其工作实效性的整体考核评估,导致高职院校育人工作存在的重形式轻效果、缺乏衔接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3.全方位育人:高职院校育人范围广,育人工作资源融合难
全方位育人的难点在于部门分割联动不够,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机融合和高效调配。
一是育人信息阻滞问题。各部门对前一个部门育人工作的目标、进展、需求和难处不了解,育人资源联动的主动性与合作性必然受到影响,由此带来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之间、教学部门和教辅部门之间、教务部门和后勤部门之间的资源衔接问题。
二是育人主体视角问题。学校、企业、社会的利益诉求不完全一致,思考问题的视角差异也较大,如院校抓岗位技能、企业重职业习惯、家庭关心未来就业等,难以在育人观念上找到最大公约数,这导致高职院校的多元育人主体难以形成互动,整合程度不高,协作育人没有形成融合效应。
三是育人机制构建难题。相较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凭借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独特育人模式占据优势。然而,遗憾的是,尽管高职院校拥有行业引领、企业激励、师傅帮带等显著的育人资源,但这些优势并未被充分转化为校企双方在顶岗实习安排、素养培育引导、技能水平考核、信息互通交流等方面的稳定而系统的机制设计。因此,高职院校所蕴含的育人潜力并未得到有效挖掘和充分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