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成为不可替代的“智慧教师”
在数字化时代,教师肩负着厚植教育智慧的责任,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过程、情感交融的人际互动以及不断拓展的专业修炼,助力学生发现、信任并应用自己的智慧。智慧教师的特质与奥秘在于他们深厚的“为学生好的动机”、“让学生好的能力”以及“学生变好的效果”,体现了理智与道德的互促共生。
一、教育的本质与教师的应变之道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同时也引发了对教师地位与角色的忧虑与重思。一方面,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场景更加立体复杂,技术支持更加智能有力;另一方面,价值观念的多元、媒介信息的繁杂、知识获取的便捷以及技术更迭的快速,使得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在智能时代更为关键和迫切。
二、关注学生的整体成长
智慧教师具有真正“为学生好的动机”,不仅关注学生的学科学习,还投身于学业之外的多元成长,为学生的健全发展谋得空间。例如,杭州某小学语文教师刘老师每天布置“漂流日记”作业,让学生记录班级故事,通过批阅和评语与学生交流谈心,帮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记录童年,理解写作的意义。又如,上海浦东某初中语文教师苗老师通过给家长写信,阐明学生语文学习的状态与需求,争取家长的支持。这些智慧教师通过具体行动,捍卫学生作为人的创造性与尊严感,积极构建正向的、有价值的共同生活。
三、巧妙外化核心素养
智慧教师通过道德性的专业判断、教学手段和教育策略,将“为学生好的动机”转化为“让学生好的能力”,在“以善致善”的专业力量与教育行动中支持学生的成长。例如,苗老师坚持带领学生探索语文的本质,通过精心选择文字及音视频材料,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并通过文学社活动、小记者角色体验等方式,锤炼学生的思考力、鉴赏力和表达力。又如,某高中地理老师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难点知识,包括“具身学习”、融合丰富材料的课件以及播放《航拍中国》视频,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地理现象。智慧教师的教育行动兼顾学科教学的有效性与道德性,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
四、融合创生智慧
教师不断拓展专业边界、持续提升自我,是将“让学生好的能力”转化为“学生变好的效果”的关键。智慧教师要不断拓展专业视野,与更广泛的共同体建立链接并付诸实践。例如,苗老师不断搜寻、筛选合适的资料与学生共同品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声,并与多家媒体形成良好互动。青岛的薛老师作为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在成为学科名师的基础上,加入摄影协会和心理协会,与各行业人士交流,更新观念、积淀智慧,并反哺到教育教学工作中。这些教师通过“跨界”拓展,带来灵活的教学设计与多元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思考的乐趣,开启自主探究与深度学习之旅。
五、拓展专业视界
黑岩祐治在《全世界都想上的课》中总结了桥本武先生的“恩师条件”,包括满足期待、不辞劳苦、有创意、有个性、有笑声、有味道、肯钻研、永远的挑战者、拥有自己的世界、不厌于绕远而行等。这些特质不仅从学生角度传达了教育智慧的精髓,也是智慧教师的代表。他们有独到的学科价值理解、教学实施方式与学习经历创设,能让学生超越课本内容,去阅读经典、阅读社会,去探究、去思考、去表达。这些教育实践弥合了学习与实践的区隔,追求独立思想与自由精神,是智慧教师的最佳明证与诠释,也是教师智慧日常性、专业性、具身性、创造性的具体展开与鲜活体现。
希望这种启蒙学生心智、践行深度学习、彰显教师智慧的教育教学样态能够得到更多呼应,协同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参与世界,并开展创造性、道德性兼具的实践行动。
来源:中国教育报
说明: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