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创新大赛国赛二等奖案例分享-《宪法学》

1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最近,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今天,我们分享一个荣获广东省一等奖、国家级二等奖的教学创新大赛优秀案例——《宪法学》。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详细解读,希望能为各位老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课程概况

 

《宪法学》是法学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和核心课,主要面向大一新生。课程的教学理念是“慎思明辨、学以致用、宪理传承”。教学目标包括:

 

知识目标:学生需掌握宪法学知识体系。

能力目标:学生能运用宪法思维分析问题。

素质目标:学生应具备人文精神和职业认同感。

思政育人目标:学生应具备宪法爱国主义情怀,积极投身社会法制建设,构建学·研·行法律人共同体。

 

该课程在2020年荣获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二、学情分析

 

大一新生普遍具有学习能力强、信息素养高、合作能力强等特点。但由于法学专业文理兼收,文科生和理科生的思维差异较大。理科生往往害怕背记大量法条法规,且传统观念中对宪法的认知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团队基于法律人共同体的理念,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宪法是共同的生活方式,受到宪法保护,从而激发他们对宪法的热爱和学习兴趣。

 

 三、学习模式

 

作为法律人共同体,学生和教师都应努力实现“宪行天下、天下为公”的宪法理想;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法律人应努力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价值目标。为此,教学团队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

 

1. 学之法律人:

   高阶教学目标:宪法观念、宪法能力、宪法素养、宪法信仰、宪法思维。

   重构教学内容:立宪史料数据库、理论前沿数据库、经典文献数据库、疑难案例数据库、重要讲话数据库。

   优化教学模式:可视化教学平台、情境化教学环境、多样化教学方式、模块化教学资源、精细化教学保障。

 

2. 研之法律人:

   关注学科发展:例如基因编辑对生命权的理论挑战、抗疫行动中健康码的法律问题等。

   强调实践新经验:邀请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共同研究新时代的法律问题。

 

3. 行之共同体:

   参与调研:通过各种调研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明白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

   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宪法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我们共同的生活方式。

 

 四、创新措施

 

针对宪法教学中的三大痛点问题(政治性强、理论性强、规范性强),教学团队创设了QDSR“三联四合五步”教学法,通过线上和线下、理论和实践、教学和科研三大联合,促成时空融合、跨校联合、知行耦合、术道统合的方式。在微观层面,创设了五步教学法,通过计划、设计、实施、检查、任务五个步骤来实现学生的提升。

 

1. 针对痛点一:宪法学政治性强:

   QDSR学习流程:学生需具备四种能力素养:明晰问题(Question)、理性辩论(Debating)、观点分享(Sharing)、反思总结(Rethinking)。

 

2. 针对痛点二:宪法理论性强:

   邀请名师主讲:邀请华南地区的宪法学教授组成名师主讲团队,提供丰富多样的课堂感受。

   提升宪法能力:通过主题辩论、角色扮演、学术沙龙等活动,提升学生的宪法能力。

 

3. 针对痛点三:宪法规范性强:

   PDICA五步教学法:计划(Plan)、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检查(Check)、任务(Action)。

   具体案例:在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知识点时,课前通过超星学习平台提供学习任务清单,让学生自主观看学习视频,完成在线测试,观看《百年党史,百炼成钢》中关于人民代表大会的发展历程,学习习总书记关于人大制度系列讲话内容。课后邀请人大代表和实务工作者讲授相关问题,邀请感兴趣的学生参与科研项目。

 

在评价体系方面,构建了多维全程的教学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小组,平时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各占总成绩的50%,实现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统一。同时,注重思政育人指标在评价项目中的应用,通过考察学生的家国情怀、创新精神、责任担当,让每个学生都能承担作为法律人的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

 

 五、创新成效

 

通过课程改革,学生收获满满:

 

慕课学习平台:课程累计页面浏览量超千万次,累计互动次数达到两万七千多次,累计选课人数达五千八百多人次,优良率最高达96.97%,每个班平均分均在80分以上。

学生反馈: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运用宪法思维很有趣。

教学质量:教学团队每年的教学质量评价均为优秀。

比赛荣誉: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比赛,获得了一系列荣誉,更愿意去祖国西部等边远地区为祖国的法制建设贡献力量。

课程荣誉:2020年获得教育部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教学团队获得教育部科研立项名额,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人才培养的重要论文成果,获得省级教学科研一等奖。

示范价值:团队的教学模式获得同行的高度评价和认可,慕课被选送学习强国,慕课学生来自全国两百多个高校。本专业学生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讲述中国宪法故事,传播中国宪法智慧。

 

 

来源:网络

 

说明: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发布于:2025年01月13日 15:27:03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