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为何火爆?这是因为他有“好老师”的必备品质!

0 阅读
0 点赞
0 推荐

董宇辉为何火爆?董宇辉的火爆似乎是“莫名其妙”地受到了至少上千万人的关注和喜爱。很多人会不自觉地经常关注他的消息(并非追星的心态,是真的关心),不时看看他在卖东西时“信口开河”地来一段“小作文”。

 

他为什么能受到那么大的欢迎?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教、怎么学?

 

董宇辉讲课受到很多人的欢迎,并不是是因为他的文学造诣深也不仅是因为他的知识储备量大。而是——他具备好老师的一切优秀品质!

 

董宇辉的厉害之处,首先在于他能时刻将知识(文学知识居多)与他本人、与他所处的环境、与他所卖的东西、与这个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

 

这和一般老师显然不同!也许是出于教条和惯性,也许是出于考试的需要,大多数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就文字讲文字,就意思讲意思,就赏析讲赏析……无论是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以及从最终效果上,显然都是失败的!

 

董宇辉的这一做法,和华中师范大学网红教授戴建业的做法不谋而合!

 

戴建业老师在一次采访中,这样表达了己的观点:

 

内容图片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董宇辉和戴建业的指导思想是完全一致的:

 

•知识(文学),必须要和读者、听众、学生联系起来,才有生命力!

 

一篇文学作品写的是2000年前的事情、表达的是2000年前的人类情感,但只有让当代人觉得好像是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自身边一样,这样的人才是好老师!

 

董宇辉的另一厉害之处,是他擅长于紧紧抓住和激发听众的“情感”,或让人们产生美妙的想象,或让人们产生某些“感触”。

 

•如果你激发了他人的积极情感,他就愿意积极向你靠拢!反之,他就会远离你!

 

比如:在他那些出名的“小作文”中,有很多就是激发人的美好想象,并运用各种技巧激发人的积极情感。

 

•当你背单词时,阿拉斯加的虎鲸正跃出水面;当你算数学时,南太平洋的海鸥正掠过海岸;当你晚自习时,地球的极圈正五彩斑斓……但是少年梦要你亲自实现,那些你觉得看不到的人,

和遇不到的风景,都终将在你生命里出现。

 

•人间的美好,是3月的风,6月的雨,9月的云和12月的雪。

 

•那一个孤独旋转的蔚蓝色星球,你终身可能都无法脱离这里,你和其他800多万个物种和70多亿人分享着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会永存,而你会老去。这个燃烧的大火球表面的温度有6000度,你离她太近,会被融化,离她太远,会被冻死。所以我们就不紧不慢,不远不近地留在他身边,学会保持距离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有时候陪伴孩子和爱人也需要距离,太近了你压抑,太远了又疏离。太阳的光照到地球需要八分钟,就连太阳光都需要八分钟才能到地球,所以你的优秀,你的美好,也需要时间才能被人看见。(除了语言描述让我们产生想象外,还运用绝妙的“类比”让人得到“感悟”、产生通透感)

 

•我没有带你去看过长白山皑皑的白雪,我没有带你去感受过十月田间吹过的微风,我没有带你去看过沉甸甸地弯下腰,犹如智者一般的谷穗,我没有带你去见证过这一切,但是,亲爱的,我可以让你品尝这样的大米(这里还运用了“幽默”的技巧,幽默同样是一种情感)。

 

董宇辉对“幽默”技巧的运用,是他获得大家喜爱的重要法宝。而且,这些幽默似乎并非出于有意识地设计,更像是一种“天赋”、或者长期教学中所形成的“风格”。

 

董宇辉是在2023.6.9清晨“一夜成名”的,在此之前的半年之内都藉藉无名,主播间里最多只有几百人。

 

6.9清晨8点,突然1万人涌入直播间,争相来看“长成兵马俑脸”、“铁锅脸”的主播到底是什么样,自此以后大红大紫!


内容图片

 

而且,董宇辉特别擅长于旁征博引、广泛联接——这当然得益于他的巨大知识储备,但随时根据需要把相应的知识“信手捻来”的能力,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具备的!


 内容图片

 

在上面的视频中,董宇辉为了最后的目标——卖大米,居然从宇宙洪荒、两河流域、人类驯化水稻开始,到工业革命、天文宇宙、化学原子,再到顾城的诗、到人类最终的毁灭,最后话锋一转,珍惜当下的美好(卖大米)。

 

全程无尿点,表达流畅,让人产生无穷想象和联接,调动了我们产生了强烈情感触动!(看到“跨学科”了吗?单一学科的知识往往不具备足够的意义感!看到“情感触动”了吗?没有情感的加持,知识很难具备足够的意义感!)

 

——自然,最后顺便买几袋大米,与所获得的”情感价值“相比,完全不值一提!很多观众都说:买几袋大米,就算是向董老师略微补点“听课费”了!

 

为什么“旁征博引、广泛联接",就能激发听众的情感?

 

因为,“广泛联接”本身,就是符合“幽默”机制的——“出乎意料”的“微妙联接”,就会引起人的强烈情感!

 

当然,要想做到“旁征博引、广泛联接",还是那句老话:老师就必须为了“一滴水”而具有“一桶水”!

 

为此,老师需要广泛学习、开阔眼界。不过,这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能否在需要时“信手捻来”?

 

在这方面,大多数人学的都是“死知识”——只要在某个特定场景(如考试)时,才能想得起来。

 

董宇辉能做到这一点,说明他同时也是一位极为出色的“学习者”!在学习的时候,既能把知识赋予强烈的“意义感”,同时还能把碎片化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

 

以上我们从“学习科学”视角,简要剖析了董宇辉的成功,是他具备了“好老师”必备的品质:

 

•知识与自己、与学生、与当下建立联接

 

•善于激发“情感”

 

•激发人的美好想象

 

•幽默技巧

 

•旁征博引、广泛联接

 

•出色的学习者,知识提取能力、“结构化”能力超强

 

当然,他个人的性格、坎坷的经历、正面积极的价值观、以及“非语言”的运用、与他人打交道时的亲和力和共情能力、快速学习与提炼知识的能力等等,都是他成功因素的组成部分,限于篇幅和个人水平,不再赘述。

 

董宇辉的成功,有很多内在因素,比如:他的语言组织能力、急智、幽默、讲话风格、始终积极正面的价值观、情绪感染力等。

 

其中,让人印象非常深刻的,是董宇辉那巨大的知识量!

 

首先,这肯定说明他的阅读量很大。

 

其次,读那么多书,怎么都能记得住呢?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董宇辉自己的解释:

 

内容图片

 

原来,董宇辉采用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费曼学习法”!

 

前一阵,张朝阳的物理课火遍了全网,成为大家心目中的一位神人!(张在清华大学本科和MIT博士均为物理学专业)

 

最近,张朝阳也做客董宇辉直播间,也谈了自己的学习方法:

 

内容图片

 

张朝阳认为学习方法中,最重要的只有三条:

 

1、问题导向——而不光是泛泛的、无目的阅读

 

2、记笔记、亲手推导——感觉“看懂了”没啥用

 

3、讲给别人听——即是“费曼学习法

 

费曼,被称为“世界级名师”、所有教师的楷模、“不识费曼枉为师”,建议大家都来了解费曼、学习费曼:

 

•《不识费曼,枉为师!——世界级名师是如何炼成的!》关于费曼学习法,以下是详细的解说:

 

•《诺奖得主费曼:教不会别人,是因为自己没“真”懂!

 

如果您是老师,可能还会对“费曼学习法”背后的原理感兴趣。简单说,这是一种“以语言促进思维”的“输出式学习方法”,当孩子对知识有一些理解后,多开展各种形式的输出,同样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如果您对“输出式学习”原理感兴趣的话,可参考:

 

•《世界公认“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费曼学习法

 

这次借着董宇辉、张朝阳来推荐“费曼学习法”,肯定比我的号召力大得多,希望让更多的老师、更多的家长了解、实践!

 

大量阅读+费曼学习法,是董宇辉的核心学习方法。

 

但,这就够了吗?

 

——显然,这还不是全部关键!

 

前面说过,输出式学习/费曼学习法,只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它对知识的消化、吸收确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董宇辉的能耐可不只是“记住”!

 

他的那些信口捻来的“小作文”(这里指的是没稿子的那种),充满着“急智”,可以视为是知识的“现挂”——几乎遇到任何场景,董宇辉都能信口捻来,这可就不只是“知识渊博”的事情

了!

 

这是另外一种重要能力:知识联接能力!——这也正是董宇辉最大的能耐:随时随地、在知识之间、在知识与世界万事之间,建立起广泛联接!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董宇辉在北京平谷中学的一段演讲,给孩子推荐了他个人的“读书顺序”,大家一起来听一下。

 

——按照张朝阳的学习方法,建议您也拿出笔来,边听记下要点吧:)

 

董有什么特别之处?这种特别之处,是否蕴含了他的独家秘诀?

 

内容图片

 

先看小说——人物传记——历史——哲学

 

(每个人的关注点不同,记录得不必完全一样,自己记下来的才是最好的)

 

•小说:通人性,对世界、对人性有更多的理解力和包容力,精神不再匮乏

 

•人物传记:榜样是最好的成长力量,可以获得精神力量

 

•历史:人是时代的产物,要理解人物的思想和遭遇,必须要理解他所处的历史环境

 

•哲学:历史始终是一个痛苦的循环,必须要读哲学,最终才能拥有一种脱离出常人的精神力量

 

大家再思考一下:董宇辉推荐的阅读顺序,有何特别之处?

 

(只是以此为例,来解析董宇辉的独到学习方法,并非一定要如此阅读)

 

•从微观来看,宇辉的演讲重在揭示:每种知识都是“有意义”的——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

 

文、史、哲,是想解决个人、或人类群体的什么问题,董宇辉认识得很清楚。动物是受本能驱使的,而人则是“受意义感驱使”的动物!

学校教育、课堂教学之所以育人功能越来越弱(主要是应试功能强),其原因就在于此——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只是为了考试,而不是为了解决某些”有意义“的问题?……

 

知识的”意义感“在哪里,这是学校老师应向董宇辉学习的重要之处!

 

当孩子感受到知识的意义,他自己就会投入学习!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时或许成立,有时却是个伪命题!在无人引领的情况下,一个人能对深奥知识产生兴趣的概率,一定是很低的!

 

•从总体来看(表层):宇辉的推荐,是文—史—哲跨学科打通的(人物传记也是一种“历史”)

 

从这一视角来看,董不像是一般的语文老师,或者语文专家——他们推荐的主要都是“文学”。

 

董的提法和“新课改”中倡导“真实情境”、“跨学科学习”的提法是基本一致的。

 

一个重要原因是:知识只局限于书本上、或只局限于某个学科内部,是很难让一个初学者体会到“意义感”的。(专业工作者的“意义感”是另外一回事)

 

而当知识与真实世界、与学生自己相联系时,知识的“意义”和“作用”才能被识别出来。

 

不过,一旦在真实世界中,单一的学科知识很可能就不够用了(尤其是文科,这个问题更加突出),很有可能需要“跨学科”才能较好地解释这个世界。

 

•从深层来看,董的推荐,体现的是“知识的内在结构/底层逻辑”

 

费曼学习法也罢、意义感也罢、跨学科也罢,都仍然只是”手段“或”形式“!

 

从学习结果的视角来看,学习的效果取决于:能否把所有知识按照某种逻辑“穿成一条线、进而“形成一张网”!

 

相信大爱从董宇辉的讲座中,一定都感受到了”线“和”网“。

 

形成知识网络,难吗?

 

——当然很难!

 

难的原因是: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多,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呈指数级别上升。阅读量/知识量越大,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也就越复杂,很快就会超越”死记硬背“的极限!

 

很多人,都会被卡在知识之间近乎于无穷的繁复关系之中——无论用什么方法来学都是如此,因为知识之间的关系总量在那里摆着。

 

那该怎么办呢?

 

——那就必须要超越具体的知识(包括关系),要把握住繁复的知识背后的“底层结构”、和驱动知识生成的“底层逻辑”!

 

一棵树(知识经常被比喻为树),即便只是一棵小树苗,如果你想在每一片叶子之间建立起联系,那穷尽一生都未必做得到!

 

反之,如果我们了解每片叶子(这步工作无法省略)、以及相近叶子之间的关系,其它的关系主要依托于枝干来开展,弄清每个枝干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工作量一下就降低了亿万倍!

 

因此,对知识的学习,需要在以下多个层面上同时展开:

 

•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

 

•对知识和相关知识关系的理解

 

•知识和本人、和世界的联系(即“意义感”)

 

•将多个知识串联在一起的内在结构

 

•结构下面还有结构……

 

•需要掌握每一层、直至最底层结构

 

•驱动知识产生的内在逻辑(思维)

 

•思维背后还有思维……

 

•需要掌握每一层思维、直至最底层思维

 

只有这样,才能在知识比较复杂、或比较抽象时,胜任学习的挑战。

 

董宇辉,无疑在多个层面上都同时做到了!——换言之,他在脑中构建了一套非常复杂、但结构化很强的知识网络,需要用到哪一块、哪一层、哪一条时,只需从知识网络中按照构建时的线索抽取出来即可。

 

可以说,董宇辉本人是一个极强的“学习者”,基于此,再加上“口才好”、“共情能力强”、“善于激发情感”,才成就了现在的宇辉!

 

董宇辉所采用的“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正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理想样本!

 

——老要“改”,不就是对教和学的方法、效果不满意嘛!在新课标中,有很多词汇,都和董宇辉的做法相当一致。

 

•学生中心、主动性——董宇辉提倡并践行的“费曼学习法”,是一种很有效的做法。

 

•真实情境——董宇辉最擅长的,就是把知识和任何所见、所卖联系起来。而大多数老师只会就专业知识讲专业知识,缺乏和生活、和学生联系的能力。

 

•跨学科——董宇辉很擅长于文史哲,所以他的社会理解力很强,地理也不错,并能在自己的“小作文”中将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知识内在结构——“结构化”在新课标中也有所提及,但重视程度还是不太够。不过像“大概念”、“大单元”,本质上都是在强调多个知识底层共通的结构。

 

•底层思维——新课标中所称“专家思维方式”、“大观念”基本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总结:董宇辉的成功,不仅因为他是一位“优秀教师”,他更是一位“优秀学习者”!董宇辉可能很难复制——也不需要复制,而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学习者、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其背后“内在规律”对每位教师、每位学生,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来源:学习科学与技术研究

 

以上图文, 贵在分享, 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 并不代表本公司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及时与我联系删除。

 

发布于:2025年01月09日 16:15:39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