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积累:对分课堂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张学新教授创立的新型教学模式。形式上,它是把课堂时间一分为二,一半留给教师讲授,一半留给学生进行讨论;实质上,它是在讲授和讨论之间引入一个心理学中的内化环节,使学生对讲授内容吸收之后,有备而来地参与讨论。
对分课堂权责对分的核心理念,带来民主对话、自由开放、和谐舒畅、生机勃勃的课堂。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突出的高效性和实用性,让其迅速传遍全国,得到一线教师的广泛认可。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了解对分课堂的奥秘,学习对分课堂的操作。
核心理念
从对分的角度看,讲授法的问题在于过分强调了教师的权威,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而讨论法的问题在于过分强调学生的权利,造成了教学秩序的混乱。对分课堂通过对内化和吸收过程的强调,实现了讲授法和讨论法两大教学模式的整合:讲授是为了基于独立思考的内化,而内化的成果则通过社会化学习在讨论中得到展示、交流和完善,既保证了知识体系传递的效率,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操作方法
课前准备
规划
在课程开始前,希望教师准备一个清晰、完整的教学大纲,列出本课程的时间表、学习目标、各次课的学习内容和活动方式。同时对分课堂的基本目标是把教材教好,有一本合适的教科书至关重要。理想的教科书,要内容丰富、有一定难度,适合学生阅读、学习,也可以补充一些阅读材料和思考题。
•学情
对分教学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事业,不了解自己的合作伙伴,在合作的过程中就容易出差错。教师要尽可能详尽地分析即将面对的学生群体,同样也应该给学生提供自己的基本信息,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进而有助于其了解本门课程的其他信息。
•环境
对分教学的规划性和计划性远超传统教学,要尽可能地避免因为设备故障等问题影响教学。在讲授环节和全班交流环节,桌椅排列要尽量保证所有学生面向教师听课;在小组讨论环节,要尽量保证组内学生相向而坐,便于面对面交流。
课堂讲授
在对分课堂上,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只有原来一半的时间进行讲授,不可能细致地覆盖所有内容,教师往往不需要讲得太系统、太完整、太全面、太深刻、太透彻、太清楚、太详细、太生动、太有趣、太精彩。对分的讲授原则主要是精讲和留白,简称“精讲留白”。
理想的对分讲授要突出意义、价值,对于知识模块讲清楚输入、输出,突出其功能,与应用、运用直接关联的功能,常常是意义和价值的明确体现。讲授过程中应该凝练紧凑地做引导性的、框架式的讲授,讲解学习目标、章节内容的逻辑结构,与其他内容的关联和关系,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等,由此指导必然是宏观的。对分课堂的精讲就是要在相对宏观的层面上,告诉学生学什么、为何学和如何学。对分课堂讲授的核心目标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随后的学习,这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理念的一个集中体现。
课后学习
课后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读书、复习、独立思考、完成作业,其中的作业是连接讲授与讨论的核心环节,是对分成功的关键。作业是实施对分最重要的抓手,作业的布置十分关键。理想的作业,要满足几个特点:相关性、基本性、挑战性、开放性、选择性、个性化、梯度性。
课堂讨论
•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通常4人一组,时间为5~20分钟(根据课程、内容、学情等灵活调整),要求学生围绕作业针对各自的收获、困惑、疑难,互相切磋学习,共同解决问题。教师提示要语气温和、互相关爱,不使个别同学游离于小组之外,让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机会。
•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分为教师抽查、自由提问、教师总结三步。全班交流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由学生提出问题,由教师作出解答。学生互相解答疑难只是第二位。学生只需要提问题,在问题质量和表达能力方面,门槛很低,但没有上限。优秀的学生可以用简明的表达,提出十分精彩的问题。主要由教师回答问题,讲解质量有保障,能让全班学生在最大程度上受益。
成绩考核
对分课堂弱化了终结性的考试和大作业、大项目,强调平时学习,而平时学习要落实到多次性的小作业和常规性的小组讨论上。这样就不能要求学生期末再临时抱佛脚,也无法通过大量的背诵应对考试,对考试的方式要做较大的调整。以第一门对分课程2014年春季学期复旦大学心理系本科“心理实验设计与研究方法”为例,考核分为3部分:10次作业,每次最高5分,以论文的形式展示;每名学生有5分钟时间报告自己阅读的一篇论文,占5分;期末考试占45分,一部分是闭卷考试占25分,另一部分是开卷考试占20分。
在对分课堂下,教室成为一片生机勃勃的学习土壤。教师洒下知识的阳光雨露,智慧在这里酝酿、发芽。老师要做的,就是培育这片土壤,呵护这些充满希望的萌芽。对分让学习回归培养智慧的本质,让学生获得发展成长的机会!
来源:中南大学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以上图文, 贵在分享, 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 并不代表本公司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 请及时与我联系删除。